編者按:近年來,隨著社會領域的深刻發(fā)展與變革,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迫切,進一步催生了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新發(fā)展。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包括文化志愿服務在內的志愿服務工作。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文化部組織開展了“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系列活動,2014年則被確定為“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隨著文化志愿服務工作被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融入國家文化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文化志愿服務也將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轉而推動文化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近年來,經過不斷實踐探索,文化志愿服務已經不再是一項由地方和社會自主開展的公益活動,而是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融入了國家文化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以剛剛結束的全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為契機,本報記者采訪了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請他對文化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背景、基本情況、發(fā)展方向以及相關政策進行深度解讀。
記者:近年來,文化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展迅速。請問文化志愿服務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背景是什么?
楊志今:志愿服務是一種以無償、利他為特征的公益行為。在我國,志愿服務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學雷鋒活動。改革開放以后,志愿服務逐步走上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軌道。經過20多年的建設,志愿服務事業(yè)取得了突破進展。志愿者人數由少到多,服務領域不斷擴大,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隨著志愿服務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分類發(fā)展、專業(yè)化發(fā)展成為趨勢,這就為文化志愿服務作為一個獨立的、重要的志愿服務門類奠定了群眾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包括文化志愿服務在內的志愿服務工作。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為此,文化部于2012年聯合中央文明辦出臺了《關于廣泛開展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同年底召開了全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會議,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文化志愿服務工作作出具體部署。這說明,經過不斷實踐探索,文化志愿服務已經不再是一項由地方和社會自主開展的公益活動,而是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融入國家文化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同時,社會領域的深刻發(fā)展與變革和基層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進一步催生了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新發(fā)展。
記者:隨著文化志愿服務的快速發(fā)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在新形勢下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楊志今:文化志愿者應該是有一定文化藝術專長、熱心公益文化事業(yè)、志愿為他人提供文化服務的人士。與普通志愿服務相比,文化志愿服務的專業(yè)性更強。
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是文化志愿服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從具體實踐來看,開展文化志愿服務的過程就是傳遞愛心、弘揚文化、奉獻社會的過程,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推動全社會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基層、落到實處。二是文化志愿服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志愿服務形式多種多樣、方式靈活便捷,具有寬覆蓋、廣渠道、多層次的特點,是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拓展創(chuàng)新,對于更好地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讓文化改革發(fā)展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三是文化志愿服務是推進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的有效手段。文化志愿服務在培訓基層文化骨干、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發(fā)展文藝創(chuàng)作等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從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全局看,如果說專業(yè)文化工作者是主力軍,文化志愿者則是生力軍。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壯大志愿者隊伍,能夠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活動,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四是文化志愿服務是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現實需要。文化志愿服務的工作原則、服務定位和運行方式符合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特別是面向邊疆民族地區(qū)開展文化志愿服務,還可以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在為群眾帶來文化藝術享受的同時,能夠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進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記者:當前,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楊志今:近年來,在各級文化部門和文明辦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全國文化志愿服務活動迅速發(fā)展,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活動豐富多彩,機制逐步健全,影響日益擴大,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縱深推進的良好態(tài)勢。特別是2010年以來,文化部與中央文明辦啟動實施了“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有效促進和帶動了各地對文化志愿服務的探索與實踐。各地文化部門在文化志愿服務網絡構建、規(guī)范管理、載體創(chuàng)新、品牌打造等方面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基礎良好,扎實推進,可以說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文化志愿服務組織框架初步建立。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目前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qū)、市)、近百個地級市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務組織,組建文化志愿服務團隊上萬支,登記在冊的文化志愿者人數達60萬以上。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廣東等地均出臺了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等規(guī)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市、區(qū)(縣)、街道(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四級文化志愿服務網絡。文化志愿者隊伍已經成為推動基層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蓬勃開展。各地堅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把開展文化志愿服務作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常態(tài)化的有效手段,組織文化志愿者開展了大量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形成了一批不同類別、不同風格、特色鮮明的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如北京懷柔區(qū)文化志愿者義務輔導站網絡建設項目,內蒙古鄂爾多斯“流動博物館”基層行活動等,都是在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基層文化志愿服務示范項目。三是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通過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實現文化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和真情實感傳播文化志愿服務理念,展現文化志愿者的良好風貌;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作生動感人的文藝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寓教于文、寓教于樂,形成有利于文化志愿服務的良好環(huán)境。
記者:我們了解到,文化部2013年組織開展了“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系列活動,請介紹一下這項活動的基本情況。
楊志今:為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精神,落實《文化部 中央文明辦關于廣泛開展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文化部將2013年確定為“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其中,文化部、中央文明辦指導實施2項示范性活動,一是橫向開展的“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二是在此基礎上,縱向實施的“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愿服務走基層活動。同時,各地依托公共文化設施、文化惠民工程、節(jié)日紀念日等實施了9個主題的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從全年活動開展情況來看,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系列活動導向鮮明、異彩紛呈,具有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從全國和各地情況來看,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系列活動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創(chuàng)新了公共文化領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志愿服務作為一項現代服務手段,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彌補了政府和市場公共服務的不足,傳遞了正能量,進一步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水平,體現了公民的高尚追求,激發(fā)了全社會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二是加強文化互動交流,促進了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按河旯こ獭薄珖幕驹刚哌吔谢顒雍汀按蟮厍樯睢薄獓宜囆g院團(館)志愿服務走基層活動吸引了全國31個省(區(qū)、市)文化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30個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城市文化局和17個文化部直屬單位參與,共對接形成了120個項目,3000多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到社區(qū)鄉(xiāng)村,舉辦各類文藝演出、輔導講座和展覽展示380多場,直接和間接受益群眾近100萬人次。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實現了資源整合和多方共贏。通過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政府提高了服務效能,志愿者實現了自我價值,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化單位更好地體現了社會責任,企業(yè)等社會力量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譽度,取得了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
同時,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系列活動也呈現出很多亮點,體現了文化志愿服務的宗旨和方向。我覺得2013年基層服務年的亮點可以用3個字概括。一是“精”?!按河旯こ獭薄珖幕驹刚哌吔谢顒咏涍^3年的實踐,內地文化志愿者將志愿服務與對口幫扶有機結合,探索出一條促進邊疆民族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項目質量持續(xù)提高、服務形式不斷增多、實施效果越來越好。如北京連續(xù)3年邀請新疆和田地區(qū)一市三縣文工團進京培訓演出,招募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作為志愿者為文工團成員授課,促進了基層文化工作者藝術水平的提高。二是“新”?!按蟮厍樯睢薄獓宜囆g院團(館)志愿服務走基層活動今年啟動實施,通過志愿服務形式將高雅藝術引入公共文化領域,契合了當前人民群眾提高文化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的需要,增加了基層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同時又幫助國家藝術院團培育和拓展了文化市場。去年,9個國家藝術院團在25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城市演出了80場,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城市是首次迎來國家級院團,絕大多數觀眾都是第一次觀看專業(yè)藝術演出。三是“實”。9個主題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緊貼群眾實際文化需求,一方面依托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為群眾提供藝術指導、知識普及和文化宣傳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陣地服務。另一方面組成文化志愿服務小分隊,深入社區(qū)、農村,將文化服務送到基層群眾身邊,特別是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和殘疾人朋友提供了針對性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12月4日文化部召開的全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上,首次表揚了48名優(yōu)秀文化志愿者,他們之中有扎根基層社區(qū)的群眾文化帶頭人,也有活躍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普通志愿者,還有自辦民間文藝團隊、為群眾送去歡樂的文化熱心人??梢哉f,他們是當代文化志愿服務的實踐者和帶頭人,更是文化志愿精神的傳播者和引領者,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文化志愿者的風采。
記者:您剛才介紹了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具體推動措施,那么您認為,當前我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下一步,文化部在推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方面有什么打算?
楊志今:總的看,我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既是各級文化部門和文明辦倡導推動的結果,也是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大力支持、積極參與的結果,更是廣大文化志愿者不辭辛苦、勤奮工作、共同努力的結果。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文化志愿服務整體水平還不高,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一是全國文化志愿服務總體規(guī)模還比較小,各地發(fā)展也不平衡。與全國數千萬志愿者總數相比,文化志愿者人數還比較少。一些地方對文化志愿服務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二是文化志愿服務社會化發(fā)展不夠,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的政策不健全,落實不到位。志愿服務項目創(chuàng)新較少,長期持續(xù)開展的品牌不多。三是文化志愿服務機制建設還有待完善,保障措施需要進一步加強。在志愿者招募、項目設計、規(guī)范管理、運行保障、績效評估等方面,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同時,由于保障不到位,缺少必要經費和政策支持,限制了活動擴展,降低了服務品質,也影響了各方參與的積極性。
前不久,中央召開了志愿服務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志作了重要講話,為做好志愿服務工作特別是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各級文化部門在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時要重點從3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工作:一是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廣泛傳播“學習雷鋒、服務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培育志愿服務文化自覺,在全社會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二是堅持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殘疾人為服務重點,積極搭建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平臺,打造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品牌,把文化志愿服務做到基層、做進社區(qū)、做進家庭,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三是大力推進文化志愿服務制度化,完善文化志愿服務長效工作機制和活動運行機制,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訓和注冊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星級認定、嘉許制度和志愿服務回饋制度,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制度。
為了做好這些工作,文化部已經決定,將2014年確定為“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從氛圍營造、活動組織、制度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推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開展。
記者:請具體介紹一下2014年“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有哪些重點內容?
楊志今:2014年“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將是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推進年,將重點在五個方面推進文化志愿服務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把文化志愿服務作為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載體。積極推動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將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納入文化建設總體安排,加強組織指導和統籌協調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務機構,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擴大服務范圍,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以城鄉(xiāng)社區(qū)為重點,帶動全社會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在服務主體、服務方式和服務人群幾個方面,推動文化志愿服務隊伍進社區(qū)、服務進社區(qū)、制度進社區(qū)。三是繼續(xù)做亮示范品牌,構筑文化志愿服務的立體化網絡。2014年“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活動將以“美麗中國夢·文化志愿行”為主題,建立起橫向援助與縱向幫扶相結合、品牌建設與一般服務相結合、政府指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立體化服務網絡。四是完善工作機制,推進文化志愿服務科學規(guī)范發(fā)展。重點加強理論研究,完善文化志愿服務的相關政策,推出一批理論研究成果。逐步健全招募管理制度,完善供需對接制度,建立培訓制度,實行考核激勵機制,推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向機制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發(fā)展。五是為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營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積極拓展社會籌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以贊助或捐贈形式支持活動開展,為文化志愿服務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保障文化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使文化志愿服務逐步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