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水餃?zhǔn)顷愔菝浴?/p>
張家餃子的特點(diǎn)是:選料優(yōu)良,制作精細(xì),外形美觀,皮薄餡大,鮮香味美,風(fēng)味獨(dú)特,膾炙人口。在陳州一帶,提起張三餃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達(dá)到了以吃過張三餃子為榮的境界。據(jù)傳,張家原籍是河北河間房任丘縣人,有一年河北遭荒年,張家上輩帶著一家老小逃荒來到陳州城東湖邊,為了謀生,搭了個窩棚,開始做水餃生意,維持生活。
清末光緒年間,袁世凱回項(xiàng)城葬母路過陳州,當(dāng)?shù)毓賳T特請他吃了一回張三水餃。袁世凱品嘗后,揮毫留下八個大字:張三水餃,天下第一。只可惜,當(dāng)時袁世凱是在縣衙里寫的這幾個字,而且是回府奔喪,心情不是太好,寫了也就寫了,并沒讓人送到張三餃子館。袁世凱走后,陳州知縣望著那八個字,似望到了一堆元寶,決心要賺張三一把。他派人喊來張三,說:“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應(yīng)該請名人寫幅匾額了!”張三不解其意,說:“我家店門上的匾額不就是請陳州名家段老先生寫的嗎?”那知縣笑道:“段老先生只能在陳州一帶算名人,
出了陳州誰還知道他?我說的名人應(yīng)該全國人都曉得!”張三從未想得這么高,瞪大了眼睛問:“那咱能請得動?”知縣說:“只要舍得錢,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這樣吧,你拿一萬塊大洋,我請?jiān)绖P袁大人給你寫一塊!”張三一聽讓袁世凱寫匾,連連搖頭說:“那我可請不起!一萬大洋,那可得多少碗餃子呀!”言畢,忙起身告辭:“多謝大人為小民操心!”說完,就匆匆回店里忙生意去了。那知縣萬沒想到會是這種結(jié)果,大罵張三吝嗇,但東西再主貴,人家不要也沒辦法。這事兒本來已經(jīng)算完,袁世凱吃過餃子,覺得餃子好,又是家鄉(xiāng)人,即興題了詞。知縣想借機(jī)敲張三幾個錢,可張三對此不是太看重,所以袁大人的題詞也就沒了什么意義。張三走后,那知縣又拿起袁世凱的題詞看了看,覺得已沒什么用,只好先當(dāng)做一幅名人書法收藏。他正欲收起拿回暖閣,不料被師爺看到了,問道:“大人,那張三怎么沒要袁大人的題詞?”知縣生氣地說:“一個守財奴,不識貨!”師爺也姓張,叫張老五,為人聰明絕頂,一聽那張三不要袁世凱的題詞,很是吃驚,認(rèn)為這張三真是土鱉,不知袁大人這句題詞的含金量,便拿起那幅字,對知縣說:“大人,袁大人的這幅字是專指,除去張三,別人收藏沒什么意義。這樣吧,我給您五百大洋,您將它送給我吧!”知縣一聽張師爺要買字,很奇怪地問:“你要它干什么?”張師爺笑了笑說:“大人,您別忘了,我也姓張啊!這袁大人是對我們張家的題詞,若棄了豈不可惜!再說,我先用五百大洋買到手中,等哪一天那張三迷過來了,說不準(zhǔn)還能賣到一千大洋哩!”一聽張師爺說這話,知縣就感到自己向張三要價太高了,但事已至此,又不便再和一個生意人討價還價,若那樣傳到袁大人耳朵里,怎么了得?既然師爺如此巧妙地給自己臺階,賺一個是一個吧!于是,知縣就答應(yīng)了。
張師爺將袁世凱的題詞拿回家后,到永昌齋讓人制了一塊匾額,將那八個大字鑲在里面,藏了起來。幾個月后,他又在與張三餃子館對面的地方租了幾間房,掏高價從張三水餃館里聘了兩名師傅,也辦起了個飯館,也專賣水餃。開張那天,請來不少陳州名流來捧場,敲鑼打鼓放鞭炮,很是熱鬧。由于張師爺請來的大師傅是從張三餃子館里挖出來的,所以凡是張三那邊有賣的,這邊全有,而且味道相差無幾。又加上張師爺在縣衙里供職,各個部門都來捧場,請客待客,多在這里。于是,這邊的生意就很快興盛起來。一看時機(jī)成熟,張師爺便將袁世凱的題詞掛了出來:張三水餃,天下第一。隨即也將水餃館命名為“張三水餃館”。眾人一看兩邊都是“張三水餃”,這方卻有袁大人的題詞,不知情者皆以為這方為正宗。尤其是外地人,更是信匾不信人。這樣,很快就把那真張三蓋了下去。真張三自然很不滿意,認(rèn)為張師爺侵犯了他的名譽(yù)權(quán),將張師爺告到了縣衙。那知縣也沒想到張師爺會有這一手,而且自己正想找真張三出惡氣,是張師爺?shù)倪@一手逼他自己找上了門。知縣很佩服地望了望
張師爺,對真張三說:“你姓張,人家也姓張。興你叫張三,就不興人家叫張老五?”張三說:“大人,如果他叫張五水餃館,我沒的說。為什么也專叫張三,而且在我生意興隆之后?”張師爺笑道:“這店開初是我開的,后來讓給了我家三哥。我叫張五,我三哥不叫張三叫什么?你說你叫張三在前,更是謬?yán)?,我比你還大一歲,我家三哥歲數(shù)更比你大,怎么會在你之后呢?”張三有理卻被辯得沒理,反被判作誣告,不多不少,知縣一下罰了三萬大洋,一家伙就讓張三大傷了元?dú)?。看斗不過假張三,真張三只好離開陳州,回河北老家去了。
真張三走后,假張三的生意更為紅火。張師爺看時機(jī)成熟,就辭去了師爺?shù)穆殑?wù),專干起老板來了。因?yàn)閺垘煚斠膊皇潜咳?,?dāng)上老板后更加注意飯店的質(zhì)量和管理,生意越做越大,最后連周口、汴京都開了連鎖店。這事除去張三外,最后悔的是那個知縣。他看到張師爺?shù)纳庹粽羧丈?,很后悔自己為什么?dāng)初沒看到這一步,只顧借權(quán)力想法生點(diǎn)撈別人的錢,卻忘了自己去掙錢。再后來,張老五財大氣粗,不但自己當(dāng)上了陳州商務(wù)會會長,也為兩個兒子買下了前程。大兒子進(jìn)了省府,小兒子進(jìn)了專署。每逢過年過節(jié),地方官員都來拜望張師爺。那時候知縣早已作為前清遺老遣回了原籍,據(jù)說很是窮困潦倒。好在張師爺不忘舊情,早晚還救濟(jì)他一些。
(節(jié)選自《特區(qū)文學(xué)》,2013年第5期,深圳市文聯(lián)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