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黑的煤球爐、手搖的爆米花機、麻袋或者鐵絲筐……以及最后時刻“嘭”的那一聲巨響,是許多中國人童年時對嘣爆米花的有趣記憶。 崔明春 攝
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著甜滋滋的。 于洪啟 攝
爆米花,因其香脆可口、口味多樣,被大多數(shù)人所喜愛,是人們在電影院、KTV、超市等休閑場所常吃的一種膨化食品。而提到小時候吃的爆米花,想必會勾起不少人童年時的關(guān)于老式爆米花機的那份記憶。黑黑的煤球爐、手搖的爆米花機、麻袋或者鐵絲筐……以及最后時刻“嘭”的那一聲巨響,是許多中國人童年時的有趣記憶。如今,那份帶給大家香甜回憶的老行當(dāng)——用老式機器炸爆米花,在街上看到的機會卻越來越少了。中國傳統(tǒng)的爆米花,起源可以上溯到宋朝。當(dāng)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jié)吳中各地爆谷的風(fēng)俗,并解釋說:“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庇衷凇秴强ぶ尽わL(fēng)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兇,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nèi)涵。爆米花的發(fā)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chuàng)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僅僅是簡單的加熱做熟,還有通過高溫高壓作用來改變食物的狀態(tài)、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xiàn)代新興的膨化食品。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yōu)榭煽谟刑厣氖称沸〕?,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xiàn)代各種五花八門膨化食品的祖先。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yè),北京話為“吹糖人兒”。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里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據(jù)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糖人木架分為兩層,每層都有很多小插孔,為的是插放糖人。這玩意兒好看、好玩,玩完后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不是纏著大人要買,就是跑回家去要錢,實在沒錢的也不肯離去,眼巴巴地盯著這些糖人。有的小孩圖快,就付錢買一個現(xiàn)成的;有的則指定形狀要求現(xiàn)做。這時,小販就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銜一端,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內(nèi),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稈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種形狀,什么小鹿、金魚、耗子、燈籠、孫猴等,聽老人講,早些年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兩筒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孫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一直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著甜滋滋的。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會圍滿了小伙伴。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皳芾斯膬猴L(fēng)車轉(zhuǎn),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dāng)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和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F(xiàn)在估計已經(jīng)沒有什么人把吹糖人作為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一樣能夠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能夠有人把這些古老的傳統(tǒng)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