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chuàng)作方面的各種傾向
現(xiàn)在,讓我們來談談這十年來的文藝創(chuàng)作的情形。
前面已經指出,在抗戰(zhàn)初期,文藝創(chuàng)作相當蓬勃,但其后不久,國民黨反動派越來越反 動,作家的處境也越來越困難,文藝創(chuàng)作因而也就不可想像地受著多種多樣的限制?箲(zhàn)初
期有些作家雖然到過農村,然而由于作家沒有經過改造,并未能真正和人民結合,而到了后 來,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就連接近群眾的可能性也很少了;因為和大眾生活隔離,所
以作品更失去了生氣。反動派對于書報刊物的嚴格檢查,又使得作家往往只能擱筆,而且作 家常常被迫過著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更難安心寫作。同時,在反動統(tǒng)治下,作家之間的組
織不能健全,聲氣不能互通,又不易接受到正確的理論領導,因而造成了各自向前摸索的狀 態(tài)。在這種種限制下,再加上作家本身在思想與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一些問題,國統(tǒng)區(qū)文藝創(chuàng)作一
方面固然有成就,另一方面也不免表現(xiàn)出許多缺點來。這也是不必諱言的事實。
從基本上說,十年來國統(tǒng)區(qū)的文藝創(chuàng)作是有顯著的成就的。如前所述,詩歌、戲劇、小說、漫畫、木刻、歌詠、電影等等都曾在十年來的不同時期中發(fā)揮了戰(zhàn)斗的作用。又在抗日戰(zhàn)
爭勝利前后幾年間的民主運動激流中,文學方面曾涌現(xiàn)出一些新的作品,例如詩歌方面的馬 凡陀的山歌,戲劇方面的《升官圖》,小說方面的《蝦球傳》,或嚴正地分析了反動統(tǒng)治的
實質,或辛辣地諷刺了國民黨官僚集團,或從城市市民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中激發(fā)了讀者的不滿、反抗與追求新的前途的情緒。這當然不是說,這些作品已經盡善盡美,沒有缺點,但我們
所以提到它們作為例子,只是想借以指出一點,即它們在風格上一致地表現(xiàn)著一種新的傾向 ,那就是打破了五四傳統(tǒng)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與大眾化的方向發(fā)展。這種新的傾向
,一般說來,也正是國統(tǒng)區(qū)內的作家們所共同致力的方向,他們一方面根據群眾對新文藝作 品的反映,一方面接受了解放區(qū)的作品的影響,就感覺到,根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趣味
與嗜好而筑成的狹隘圈子如果不能打破,文藝創(chuàng)作是不可能去和更多的群眾接觸的。
又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后,當民主運動、反美、反饑餓、反“戡亂”等等群眾運動的浪潮 ,起伏于各大都市的時候,文藝青年們在這些偉大的斗爭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這些非職業(yè)的文藝工作者,——有些甚至是臨時的文藝工作者,——在群眾運動中為了適應 斗爭的要求,和群眾的要求,臨時編寫了短篇報告、活報、街頭劇、漫畫、歌曲等等,既反
映了群眾的熱烈的斗爭情緒,又鼓動和組織更多的群眾加入斗爭;而因為他們是參加斗爭的 成員,他們生活在群眾中,在斗爭中,所以他們的臨時急就的作品一般地都是有血有肉,立
場明確而堅定。這些非職業(yè)的“文藝青年”在群眾運動中所產生的小型作品,是可以和前述群眾運動中群眾自發(fā)編寫的小型作品對照媲美的?上揿镀谶@里不能多講了。
現(xiàn)在,讓我們回過來再看我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有些什么缺點;其中哪些是比較主要的。
我們經?吹接羞@樣的情形:許多讀者雖然津津有味地讀了某些作品,但掩卷回索,卻又惘然無所得;也有不少作品,雖然在讀者中起了一些啟導求進步的作用,但同時又無形中給了讀者以低迴回感傷的情緒。這究竟是由於什么原故呢?一般說來,這是由于作品不能反映出當時社會中的主要矛盾與主要斗爭。這是國統(tǒng)區(qū)文藝創(chuàng)作中產生各種缺點的基本根源。由于作者本人在不同程度上脫離了直接的革命斗爭,就不能把握到,并正確地分析社會中的主要矛盾與主要斗爭,因而作品中也就不免顯得空疏,作家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彌補這種空虛,就發(fā)生了各種不同的傾向。
有些作家因為不能反映出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斗爭,就只能收集許多次要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乃至許多與社會本質沒有關聯(lián)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他們努力把所寫的人物與現(xiàn)象寫得細致,寫得生動,并努力表現(xiàn)出革命的主題來,但終究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些黯淡無力的思想情緒。
還有一些作家,表面上和上述的傾向相反,他們?yōu)榱耸棺髌贰坝辛Α保椭厝ッ鑼懭宋锏木駹顟B(tài)。然而不幸,他們所寫的人物和斗爭既未能反映出主要矛盾和主要斗爭,而且又往往不能完全按照客觀的真實而加以表現(xiàn),甚至竟以作家的主觀任意解釋和說明客觀的現(xiàn)實。他們以為作品中愈是顯露著作者的強烈的主觀,就愈能表現(xiàn)出主題的積極性,但事實上,脫離了社會中的主要矛盾與主要斗爭,主題的積極性就無所依附。
也還有一些作家以人道主義的思想情緒來填塞他們的作品,他們有正義感,有同情心,他們局部地揭露了現(xiàn)實的黑暗,也表現(xiàn)了若干客觀的真實,但是他們回避開了社會中的主要矛盾與主要斗爭。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是經驗主義的,他們的作品也多少流露著感傷的情緒。
以上這幾種傾向都可以從進步的、革命的作家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在當時都曾起了不同程度的進步作用,不過既又含有上述那些傾向,也就不能不使作品的戰(zhàn)斗性打了折扣。但此外還有一些更有害的傾向潛生在進步的文藝陣營內部,成為腐蝕我們的斗志的毒素。
一種是完全按照個人的趣味而采集些都市生活的小鏡頭,編成故事,既無主題的積極意義,亦無明確的內容。這種純粹以趣味為中心的作品,顯然是對小市民的趣味投降,而失去了以革命的精神去教育群眾的基本立場。
還有一種傾向,一方面描寫抗日戰(zhàn)爭,另一方面則故意避免暴露抗日陣營中的黑暗面,卻用男女間的戀愛故事,穿插其間,企圖以“抗戰(zhàn)”吸引進步的讀者,同時又以“戀愛”迎合落后的讀者,達到了“左右逢源”之樂。像這樣的抗戰(zhàn)加戀愛的新式傳奇,在作者本人既然沒有忠于真理忠于人民的嚴肅的態(tài)度,結果他的作品自然不但庸俗而已,而且在客觀上對于反動統(tǒng)治起了掩飾的作用。
最后的一種傾向是抵不住反動統(tǒng)治的低氣壓的壓迫,經濟生活的煎熬,又受著資本主義沒落期的文藝思潮的影響,公然把頭頹主義呈現(xiàn)在大眾的面前,而且還要裝出“純文藝”的高貴的氣派來騙取讀者。
我們必須指出,這種種有害的傾向正是進步文藝的敵人有意散播到我們的陣營中來的。一個本來是進步的作家,受不住艱難環(huán)境的鍛煉,墮入這種有害的傾向,哪怕只是一時的表現(xiàn),也是值得惋惜的事。因此我們必須坦率地指出,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警惕和抵制這種種有害的傾向。以上,為了敘述的便利,我們把各種傾向大致分類列弄舉了出來,但其實有些傾向是互相錯綜并列,互相影響,有些甚至互相滲透的。而文藝創(chuàng)作上的傾向又是和文藝理論上的傾向相對應的。所以要分析這十年來的國統(tǒng)區(qū)的文藝創(chuàng)作,究明其間的關系,那真是千頭萬緒,還有待于今后的專門研討;在這個短短的報告中,只能約略說出它的梗概罷了。
國統(tǒng)區(qū)的文藝創(chuàng)作何以不能反映出當時社會中的基本矛盾并且表現(xiàn)出種種偏向來呢?除了前面提到過的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作家主觀上的原因又是我們不能不提到的。國統(tǒng)區(qū)的進步作家們大多數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也屬于被壓迫階級,所以有和勞動人民結合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未經改造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生活思想各方面和勞動人民是有距離的。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觀點使他們在藝術上傾心於歐美資產階級文藝的傳統(tǒng),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觀點也妨礙了他們全面而深入地認識歷史的現(xiàn)實。在過去十年來,文藝作品的題材,取之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占壓倒的多數,而對于知識分子的短處則常常表示維護,即使批判了,也還是表示愛惜和原諒。題材取自農民生活的,則常常僅止于描寫生活的表面,未能深入核心,只從靜態(tài)中去考察,回憶中去想像,而沒有從現(xiàn)實斗爭中去看農民。至于題材取之于工人生活的,那是更少了,十之八九,作品中出現(xiàn)的工人往往只是表面上穿著工人的服裝,而其意識情緒,則仍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同樣由于未能克服自己的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觀點,所以在這十年來每到政治形勢逆轉,政治的天空烏云密布的時候,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情緒,也就低沉苦悶的調子多過于戰(zhàn)斗的激情了。
反動的統(tǒng)治勢力一方面竭力壓制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另一方面,也會努力運用文藝作為他們麻醉人民、欺騙人民的工具。反動文藝陣營的所謂“作家”們,在他們的作品中,或者把特務扮做英雄而公然歌頌,或者賣弄色情而煽揚頹風,他們的政治目的既然是人所一目了然的,也就從來沒有能在廣大讀者群中抵消進步文藝所起的積極影響。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不指出,反動文藝在國統(tǒng)區(qū)的城市中并不是毫無市場的。由于進步的、革命的文藝作品的基本讀者仍限于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隙給反動文藝做活動場所。帶著濃厚的封建愚民主義氣味的舊小說和有些無聊文人所寫的神怪劍俠的作品,在反動統(tǒng)治勢力下散播毒素于小市民層乃至一部分勞動人民中。反動勢力還利用“連環(huán)圖畫”,以拙劣的圖畫繪種種反革命的題材廉價傾銷以毒害兒童純潔的心靈。此外,還有“第三種”作品,用的是新文藝的形式,表面上可以不接觸政治問題,但所選擇的題材都以小市民的落后趣味為標準,或布置一些戀愛場面的悲喜劇,或提出都市市民日常生活中一兩點小小的矛盾而構成故事,或給小市民發(fā)泄一點生活上的小牢騷而決不致引起對現(xiàn)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根本懷疑:這些作品是接受了歐美資本主義沒落期的頹廢主義的頹風,反映出殖民地一部分落后的知識分子的苦悶的情緒,迎合都市小市民既不滿于現(xiàn)狀,又耽於茍安而尋求刺激的心理。這三種因素就造成了這種作家,產生了這樣的作品。對于這類的作品我們過去在文藝批評上,一向是加以無條件的輕視的?墒菍嶋H上,它不僅在一部分讀者中起著麻醉作用,而且甚至悄悄地滲透到進步的文藝陣營。前面我們所提到的在進步陣營中的有害的傾向,不能不說是無形中受著他們的影響。為了防止進步的革命的文藝陣營內部發(fā)生惡疾,為了教育讀者,今后,我們對于這種在西歐沒落期的資產階級文藝影響下的非工農大眾立場的文藝作品,是必須加深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