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文化權益不容漠視——由宜賓機場更名說起
日前,四川省宜賓機場將搬遷并重新命名為“五糧液機場”的消息一經發(fā)布,就引起一片爭議。這個原以為既能提高宜賓市知名度又能擴大五糧液影響力的“雙贏”更名,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大眾的批判和調侃。事實上,類似現(xiàn)象這些年并不少見。姑且不論坊間針對這些現(xiàn)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態(tài)度,筆者想說的是,造成民眾對這些命名或更名產生強烈反應的內在原因其實更值得深思。
從一些城市道路冠名權拍賣,到各地以樓盤命名的公交車站,再到“真維斯樓”、“富力教學大樓”等等,這些現(xiàn)象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濃濃的商業(yè)氣息。這種企業(yè)揚名、地方獲利,看似雙贏之舉的商業(yè)冠名,最終卻讓公眾感到無所適從,原因就在于和人們的習俗、文化、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由此就不難理解公眾對機場名、路名、站臺名、高校大樓名等的敏感來自何處。透過此番關于宜賓機場更名沸沸揚揚的輿論,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次輿論激辯其實是公眾對過度商業(yè)化不滿情緒的又一次爆發(fā)。
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它都是為眾人所知直至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的,有著約定俗成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地名本身就是一種民族文化,其內在魅力價值和外在名片功能,遠非某個企業(yè)名稱和商家品牌所能替代。宜賓作為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曾是歷史上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境內分布著眾多的文物古跡。相比而言,這個城市的空間廣闊度和歷史內涵要比“五糧液”厚重得多。
不可否認,以“五糧液”冠名機場,固然體現(xiàn)了政府對于當?shù)仄髽I(yè)的扶持與助力,以企業(yè)冠名的機場,也將有望強化品牌效應,并讓機場的商業(yè)價值最大化。作為商業(yè)客流匯聚樞紐的機場,其商業(yè)價值固然不言而喻,但是,作為城市的窗口的機場,顯然不應過于強調對其商業(yè)價值的過分挖掘。尤其是機場的命名,也更應體現(xiàn)出地方的文化魅力與特色,而不應僅僅成為一塊商業(yè)廣告牌。換句話說,城市形象的塑造只有建立在文化與公眾接受的基礎上,才會有更長遠的生命力。
無論是地名、公交站,還是大樓,都與當?shù)厝罕娙粘I罹o密相關,或者說這些都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所以,當政府部門要對這些公共資源進行利用或改變之前,是不是先要征求一下民眾的意見,尤其是對公共資源進行商業(yè)化管理和運作,更得考慮到當?shù)孛癖姷母星楹臀幕J同。如果僅僅因為商業(yè)需要、企業(yè)需要,一個嚴肅的公共性地名就如此輕松地被“綁架”,任由此前積累下來的原汁原味的文化歷史積淀灰飛煙滅,將民眾排除在公共決策之外,這無疑是對大眾文化權益的一種無視。那么,大眾對此表達強烈質疑和不滿亦是在情理之中了。城市公共資源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合理利用,但冠名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否則就有可能傷害民眾感情,毀掉了一種城市文化。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