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能量全部投注進去
一句一句口述
11月25日是巴金老人的百歲華誕,國內(nèi)文學(xué)界紛紛舉辦各種活動,紀念這位為中國文學(xué)事業(yè)辛勤勞作的世紀老人。
作者從巴金老人的女兒李小林和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陳思和處獲悉,11月21日,上海《文匯讀書周報》刊發(fā)巴金老人的最后一篇文章《懷念振鐸》,同時配發(fā)陳思
和的文章《讀〈懷念振鐸〉》。記者在上?吹搅嗽撐牡脑。
鄭振鐸(1898-1958),字西諦,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著名作家、文學(xué)史家。1921年,鄭振鐸與茅盾一起組織文學(xué)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中國俗文學(xué)史》。鄭振鐸還是著名的文物專家,建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局長、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xué)研究所所長,著有《近百年古城古墓發(fā)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4年,鄭振鐸任文化部副部長。1958年10月18日,鄭振鐸率領(lǐng)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lián)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于前蘇聯(lián)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qū)上空而遇難殉職。
巴金老人和鄭振鐸有著深厚的友誼。這篇文章,巴老由1989年寫到1999年,歷時十載,終因病重未能完成,老人的懷友篇處處流露無限哀傷。巴金經(jīng)常說,生命中倘若沒有親情、友情,生命又有何意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巴金相繼寫下了《懷念老舍》、悼念茅盾》、《紀念雪峰》、《憶沈從文》、《懷念非英兄》等懷念友人的文章。陳思和在《讀〈懷念振鐸〉》中寫道:“據(jù)李小林女士的回憶,這篇文章起筆于1989年春,當時他完成‘講真話的大書’《隨想錄》不久,經(jīng)過小憩后,寫了人物回憶《懷念從文》,文情并茂,流傳及遠。巴金先生計劃繼續(xù)寫作一組類似的散文,回憶親朋故友,第二篇就準備寫《懷念振鐸》。但不久社會風(fēng)波動蕩,他寫了近兩千字,再無心寫下去,稿子被擱置一邊。1990年代初的幾年里,巴金先生體衰多病,又忙于編校創(chuàng)作全集和譯文全集兩個系列,無暇顧及續(xù)寫。但完成這篇文稿一直是他的心愿,曾經(jīng)多次與周圍的人說起。1998年初他與小林合作,用口述的方法完成《懷念曹禺》一文后,對口述寫作頗有信心。是年年底,他過完生日,自感到身體越來越虛弱,便主動提起要修改和續(xù)寫《懷念振鐸》,還是與小林合作,一段一段修改舊稿,一句一句口述新篇,工作進行得非常緩慢,有時一次僅能完成幾句話的修訂?梢韵胍,當時巴金先生為完成這篇文章耗費了巨大的生命能量。小林現(xiàn)在還記得很清楚,1999年春節(jié)前的一個周五,他修改了一段后覺得疲倦,就停下來了。幾天以后,因為病情危重導(dǎo)致呼吸衰竭,不得不做氣管切開手術(shù),從此無法再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況。所以也可以說,巴金先生用筆、用聲音工作到他力所能及的最后一刻,這篇文章雖然還沒有寫完,卻是他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投注進去的一篇文章!
病床上的回憶
《懷念振鐸》共分六個部分,全文2010字。文章的第六部分僅有短短的一小節(jié),巴金老人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再一次想起老友鄭振鐸:
今天又想起了振鐸,是在病房里,我已經(jīng)住了四年多醫(yī)院了。病上加病,對什么事都毫無興趣,只想閉上眼睛,進入長夢。到這時候才知道自己是個無能的弱者,幾十年的光陰沒有能好好地利用,到了結(jié)賬的時候,要撒手也辦不到;诤蘧拖褚诲佊驮诨鹕现蠓校业男木陀纸o放在鍋里煎熬。我對自己說:“這該是我的最后的機會了!蔽腋杏X到記憶擺脫了我的控制,像騎著駿馬向前奔逃,不久就將留給我一片模糊。
1958年10月,鄭振鐸遇難時,巴金和冰心等作家正在莫斯科參加中蘇作家的聯(lián)誼活動。文章第一部分回憶了巴金聽到鄭振鐸遇難時的悲痛心情:
一九五八年振鐸在蘇聯(lián)遇難,當時我正在莫斯科,得到消息最早,我總疑心是在做夢?紤]半天,我才對冰心大姐講了,她同我一起站在大會主席臺上,旁邊還有幾位蘇聯(lián)作家,我們不便大聲講話,我只記得冰心說了一句:“我想他最后在想什么!彼龥]有告訴我她的想法,我也沒有多問。第二天在回國的航機上,我一直想著振鐸,我想知道,他最后在想什么?
在北京分別的情景還在眼前。我們竟會變得那樣簡單,那樣幼稚,會相信兩三個月后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再見。那個中午,他約我在一家小飯館吃飯,我們頭腦都有些發(fā)熱,當時他談得最多的就是這個。他忽然提起要為億萬人的幸福獻身。他很少講這一類的話,但是從他的一舉一動我經(jīng)常感受到他那種為國家、為人民獻身的精神,不為自己。我認識他以前,讀他的文章,就熟悉了他的為人。他星一樣閃爍的目光注視著我,我能感覺到他那顆火熱的心。機窗外大朵大朵的白云飄過,不過三個月的時間,難道我們就只能在這一片“棉花”中再見了?
我安全地回到北京,機場上看不到任何熟悉的面孔,眼前有只大手若隱若現(xiàn)仿佛等著和我握手,我心里一驚,伸出手去,什么也沒有。真的告別了!
進了城見到曹禺,他剛說出“振鐸”二字聲音就變了。我本來想從他那里求得一線希望,結(jié)果是我們兩人含著淚奔赴鄭家。在陰暗的屋子里,面對用手絹掩了眼睛、小聲哭泣的鄭大嫂,我的每句話都顯得很笨拙,而且刺痛自己的心。匆匆地逃出來,我拉著曹禺的手要奔往“共產(chǎn)主義”,我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失去的老友約我在那里相見;芈灭^我一夜沒有閉眼。我發(fā)現(xiàn)平日講慣了的豪言壯語全是空話。
我參加了振鐸的追悼會。大廳里看見不少嚴肅的面容,聽到不少令人尊敬又使人揪心的悼詞,我的眼光卻找不到一個朋友,連曹禺也沒有來。我非常寂寞。永別了,我無法找到他約我見面的那個地方!
說出對朋友的懺悔
1958年10月下旬,巴金回到北京參加鄭振鐸的追悼會,并撰文紀念。巴金和鄭振鐸的交往,始于20世紀20年代。巴金早期的部分作品,曾經(jīng)發(fā)表在鄭振鐸擔(dān)任編輯的上!稌r事新報·文學(xué)旬刊》上。陳思和寫道:“從《懷念從文》開始,巴金先生計劃用抒情散文的筆調(diào)來回憶半個多世紀的文壇舊事,清理自己與朋友間的各種是非糾紛,他的思路也逐漸從反思‘文革’進入對漫長的文學(xué)史的細節(jié)的梳理。鄭振鐸先生是巴金的前輩、摯友,在巴金的文學(xué)生涯中有過提攜、幫助之恩,但兩人在長期的工作合作中也有矛盾與沖突,甚至訴之于文字上的攻擊。但這只是朋友間(用當時的話說是屬于‘同一陣營’里戰(zhàn)友之間的誤會)的矛盾與沖突,無傷大雅。抗戰(zhàn)以后兩人就保持了良好的關(guān)系,鄭振鐸先生因飛機失事早逝于1958年,巴金曾寫過紀念文章,但沒有涉及到以前的沖突,我想鄭振鐸先生生前一定沒有正面回應(yīng)過巴金等青年作家對他的批評,而是用事實來證明他收集保護舊版古書的行為是正確的;而巴金先生也一直沒有機會當面向振鐸解釋他們之間的誤會,所以耿耿于心懷,期期于言辭。在《懷念振鐸》里巴金先生愿意把歷史上的誤會講述清楚,并對著振鐸的亡靈,說出自己對朋友的懺悔,也盡力地刻畫出他心中真實的友人的形象!痹凇稇涯钫耔I》的第二到第四部分,巴金老人深情地回憶起和鄭振鐸先生的交往過程:
四十年過去了。
四十年中,我只寫過一篇哀悼他的文章,是從莫斯科回來后為報社匆匆寫成的,只簡單地寫出我心目中的鄭振鐸。以后有機會重讀,頭一兩次還覺得可以應(yīng)付過去,多讀幾遍,忽然感到內(nèi)疚,好像侮辱了朋友。這種奇特感覺我也不知道是怎樣來的。但有一件事我永遠忘記不了。同他在一起,或者吵架或者談過去的感情,他從不為自己。我看到敵偽時期他住過的小屋,為了“搶救”寶貴的圖書,他寧愿過艱苦的生活,甚至拿生命冒險?吹剿切┏删停词瓜裎疫@樣一個外行,我也愿以公民的身份,向他表示感謝。他為我們民族保存了多少財富!
振鐸是因公逝世的。后來聽見一位朋友說,本來要批判他,文章已經(jīng)印好,又給抽掉了。這句話使我很不舒服。
一九五八年我們在北京分別的時候,幾座大的博物館正在那里興建。他談起以后開館的計劃,他是那么興奮。他多年來的心愿就要成為現(xiàn)實,那樣堂皇莊嚴的建筑將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過去和將來。多么光輝的未來。仿佛有一股熱,一道光從他身上傳過來。以后我每次上北京開會,看到聳立在眼前的博物館,我第一個念頭便是振鐸滿臉笑容走出來迎接我!坝謥砹耍蔽疑斐鍪秩,卻什么也沒有。一切夢都消失了。我還是不能忘記他。
……
我不曾參加文學(xué)研究會,圣陶和振鐸都是我的前輩。有一段時期我經(jīng)常同振鐸一起搞文學(xué)編輯工作。起初我有些偏執(zhí),就文論稿,常常固執(zhí)己見;他比我寬松,厚道,喜歡幫助年輕人,我很少見他動怒,但是對人對事他也認真。我同他合作較多,中間也有吵架的時候。其實不是吵架,是我批評他,我為那幾篇文章今天還感到遺憾。在《文學(xué)季刊》?脑捴杏幸欢闻u他的文字,當然沒有寫出他的姓名,我只是訓(xùn)斥那些翻印古書、推銷古書的人,我根據(jù)傳聞,誤認為?段膶W(xué)季刊》是他的主意。
我這段文字并不曾與讀者見面。不久《文學(xué)季刊》停刊號在上海印刷,振鐸發(fā)現(xiàn)那段文字就把它刪去了,雜志印出來,我也沒有別的辦法,只是在另一本刊物上針對他發(fā)表了一篇雜感。但他并不作聲,好像不曾讀過。我和振鐸之間往來少了些,可是友誼并未受到損傷,他仍然關(guān)心我,鼓勵我。
日子久了,了解較深,他搜集古籍,“搶救”古書,完全出于愛國心,甚至是強烈的愛國心。他后來的確在這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我看夠了日本侵略軍的陰謀活動,我熟悉《四世同堂》中老少人物的各種生活。敵人的槍刺越來越近了,我認為不能抱著古書保護自己,即使是稀世瑰寶,在必要的時候也不惜讓它與敵人同歸于盡。當時是我想得太簡單了,缺乏冷靜的思考。我只講了一些空話。他從未提及它們,他也不曾批評我。后來我感覺到?jīng)]有爭論的必要,過去的分歧很快地消失了。那時我們都在上海,各人做自己的工作,也有在一起的時候,我還記得一九三六年十月魯迅先生的遺體在萬國殯儀館大廳大殮時,振鐸站在我身邊用顫抖的手指抓住我的膀子,渾身發(fā)抖。不能讓先生離開我們!——我們有共同的感情。
以后還有類似這樣的事情。
我似乎更多地了解他了。
一生中更重要的話
反思是巴金老人的偉大之處。陳思和說:“我想說的是,這篇《懷念振鐸》在巴金的寫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在寫作的最初時候,巴金先生沒有把它當做自己的最后一篇文章來寫,但在重新修改續(xù)寫的1998年年底,他一定會考慮到許多更為重要的話要在這篇文章里說出來……巴金寫了一段非常動情的細節(jié):一代名流死于非命,參加追悼會的人卻都不是熟悉的朋友,連曹禺也沒有出席,于是他感到‘非常寂寞’。其中的原因也許是需要從歷史的背景上去考究。在這種背景下鄭振鐸顯然是感受到了某種危險正在朝他逼近,他當然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命運,他要掙扎,要以自己對新的社會的熱情與效忠,表白自己內(nèi)心中的愛國真誠。所以他在與巴金相約的小酒館里發(fā)出豪言壯語,提起‘要為億萬人的幸福而獻身’。不幸一言成讖,他獻身了。但他內(nèi)心中真實的想法是什么呢?巴金的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這個疑問。為了使這個問題深入探討下去,巴金先生又一次提出了振鐸如果‘在文革中會怎么樣’的假設(shè)。”在《懷念振鐸》的第五部分,巴金老人通過鄭振鐸這面“鏡子”,開始了對歷史的追思:
回顧自己的言行,認真分析每一句話,看每一件事情,我得了一些好處,這也就是一點進步吧。不用別人提說,自己就明白有了什么失誤,動腦筋想辦法改正錯誤。不過我并不曾作道歉或改正的表示。
這是內(nèi)心的自省。我交朋友即使感到有負于人,即使受良心的折磨,我也不作形式上的悔過。這種痛苦超過良心的責(zé)備。但十七年中間發(fā)生了變化,自己不知從什么地方找到一種面具,戴上它用刻刀在上面刻上奇形怪狀,反而以丑為美。再發(fā)展下去,便是殘害人類的十年,將人作狗。我受了不少折磨和屈辱。我接觸了種種不能忍受的非人生活。
振鐸有幸,未受到這種恥辱。近年來我和朋友們經(jīng)常談起這位亡友,都說他即使活到“文革”,也過不了那一關(guān)。我反復(fù)思索,為什么我過得了關(guān)而他過不了?我終于想出來了:他比我好;他正,正直而公正。他有一身的火,要燒掉從各方來的明槍暗箭。站在批判臺上,“造反派”逼我承認自己從未說過的假話。那種吃人模樣的威逼嚴訓(xùn)像用油鍋熬煎我的腦子,我忍受了這個活下來,我低頭彎腰承認了他們編造的那一切胡話,這樣我才可以順利過關(guān)。否則我的骨灰也不知丟在哪里去了。
根據(jù)這幾十年的經(jīng)驗,我能忍才能過那一個一個的難關(guān)。這并不是容易的事:忍受奇恥大辱。我一直認為,活著是重要的,活著才能保護自己,伸張正義。而不少在“運動”中,在“文革”中被人整死的人和所謂“自絕于人民”的人,就再找不到說話的機會,也不能替自己辯護了。關(guān)于他可以由人隨意編造故事,創(chuàng)寫回憶,一時出現(xiàn)多少知己。
我忍受了十年的侮辱。固然我因為活下去,才積累了經(jīng)驗,才有機會寫出它們;但我明白了一點:倘使人人都保持獨立思考,不唯唯諾諾,說真話,信真理,那一切丑惡、虛假的東西一定會減少很多;蠲軐W(xué)和姑息養(yǎng)奸不能說沒有聯(lián)系。以死抗爭有時反能產(chǎn)生震撼靈魂的效果。
以上的話在這里也顯得多余,因為振鐸沒有能夠等到“文革”。我參加了“文革”,每一次遭受屈辱,就想到他,也想到其他許多人,拿自己同他們比較,比來比去,多少有點鼓舞的作用。努力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我絕不忘記。(季 金)
來源 2003年11月21日 新華網(wǎng)廣東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