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1915——1924]
1915年(民國四年) 十一歲
〔成都〕
一月 15日(農歷甲寅年12月1日)二姐堯楨死于肺病。
本年,父親娶繼母(鄧景遂)
1916年(民國五年) 十二歲
〔成都〕
大哥堯
枚中學畢業(yè),由家庭包辦完婚,并到成都
商業(yè)場股份有限公司當職員。
繼母生三妹(十二妹)瑞玨。
約本年,六叔李道鴻、二哥李堯林、香表哥濮季云合辦復寫的小說雜志《十日》,三個月共出九期,巴金是第一個訂戶。他對其中千篇一律的哀情小說感不到興趣,但佩服他們經營雜志的苦心!
1917年(民國六年) 十三歲
〔成都〕
一月 4日陳蘊珍(肖珊)生于浙江鄞縣(寧波)迎鳳橋。
春 成都發(fā)生巷戰(zhàn),川軍、滇軍混戰(zhàn)七天。這期間,二叔的兩個兒子病死。巴金和三哥也患喉癥。戰(zhàn)事剛停止,父親李道河病逝。父親死后,更感空虛,向書本尋找慰藉,讀了《說岳全傳》、《施公案》、《彭公案》、《水滸》等許多古典小說。
父親死后,大哥挑起了長房的生活擔子,以忍受和讓步來應付其他各房的仇視、攻擊,大家庭內的矛盾加劇。
繼母生二弟(十七弟)堯集(遺腹子)。
三哥堯林進中學讀書。二妹(十妹)病死。
從本年起,利用晚間跟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的香表哥學習英文。香表哥是對巴金的智力的最初發(fā)展有幫助的人!
1918年(民國七年) 十四歲
〔成都〕
秋 進成都青年會英文補習學校,一月后因病輟止,繼續(xù)在家跟香表哥學習,持續(xù)兩年。這期間,第一次直接通過英文閱讀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和史蒂文森的《寶島》。這兩本書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使他受到教益。
1919年(民國八年) 十五歲
〔成都〕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新思潮涌入四川。大哥從成都市內唯一的一家代售新書報的書鋪——“華陽書報流通處”買來《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后來在該處存放一百元專購新書報。巴金得以讀到《新青年》、《每周評論》、《星期評論》、《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等北京、上海出版的許多新刊物,和成都出版的刊物《星期日》、《學生潮》、《威克烈》等,他如饑似渴地接受各種新的思想,并常和兄姊們聚在一起討論其中論及的各種問題。
本年,曾向留學日本的兩個叔叔學過日語,并頗有興趣地聽他們講日本的一些情況。
1920年(民國九年) 十六歲
〔成都〕
二月 19日(農歷已未年12月30日)祖父病故。因祖父逝世,大嫂搬至城外生產。祖父死后,大家庭內部的爭斗和傾軋更加劇了,造成的悲劇更多了。
下半年起,讀到克魯泡特金《告少年》中譯本,異常激動,給翻印此書的新青年社的陳獨秀寫信,尋求指導,未接到回信。后又讀到廖亢夫的劇本《夜未央》中譯本,深受感動。北京大學實社出版的《實社自由錄》第一集中刊登的流亡美國的俄國無政府主義者愛瑪·高德曼富于煽動性的文章,使他第一次了解到無政府主義的要義,開始有了獻身社會革命的明確信仰;后來,稱高德曼為“精神上的母親”。
九月 同三哥堯林一道考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從補習班到預科、本科,在該校讀書兩年半。
冬 成都學界為反對軍閥劉存厚開展請愿活動和集體罷課,巴金亦參與,這是他第一次參與社會斗爭。
冬 大哥堯枚因在家庭中受刺激患神經病,時有發(fā)作。
本年起,開始向成都師范學校學生、朝鮮人高自性學習世界語,不久輟止。
1921年(民國十年) 十七歲
〔成都〕
二月 20日成都《半月》刊第14號出版,讀到該刊登載的《適社的旨趣和大綱》后,很感興趣,寫信給《半月》編輯部要求加入。三天后,編輯來訪,說明適社在重慶;此后便參與《半月》刊的工作。編輯部的青年朋友吳先憂以實行“自食其力”的行動,教給巴金“自我犧牲”精神,后來巴金稱他為自己的“第三個先生”。
四月 1日出版的《半月》刊第17號刊載《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這是目前所見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栋朐隆房17號《本社社員錄》中列出他的名字:芾甘。
五月 參加紀念“五一”活動,第一次上街散發(fā)鼓吹“社會革命”的傳單。
參加組織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秘密團體“均社”,并發(fā)表《均社宣言》。他們辦刊物、通訊、散傳單、印書、開秘密會議。自此,開始自稱為“安那其主義者”。
七月 《半月》第24號于15日出版,因發(fā)表文章反對軍閥政府禁止女子剪發(fā),被禁止發(fā)行。
秋 參加《警群》月刊編輯工作,第一期出版后,因與《警群》原籌辦者發(fā)生爭執(zhí),原《半月》刊同人聯(lián)名發(fā)表聲明,集體脫離該刊,《警群》亦?
1922年(民國十一年) 十八歲
〔成都〕
上半年 參加創(chuàng)辦成都無政府主義者聯(lián)盟主辦的《平民之聲》周刊,主持編輯事務,通訊處設在自己家中,印一千份。第一期出版后即被警察廳禁止發(fā)售,但仍半公開地發(fā)行;此后用各種辦法對付警察廳檢查員的干涉和限制。該刊共出十期。在此期間,結識《學生潮》主編之一袁詩堯。袁當時也信仰無政府主義,后來成為共產黨員,1928年被四川軍閥殺害。
七月 21日,在上!稌r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鄭振鐸編)第44期上發(fā)表新詩《被虐〔待〕者底哭聲》(共十二首),這是目前所見到的他最早發(fā)表的文學作品。本年及次年,先后在《文學旬刊》、《婦女雜志》發(fā)表新詩九題二十首、散文一篇,這是他最早創(chuàng)作的一批文學作品。
八月 23日,給《文學旬刊》編者寫信,對鴛鴦蝴蝶派文學表示不滿。該信署名李芾甘,載9月11日《文學旬刊》第49期“通信”欄,同欄還刊出編者的答復,表示贊同他的意見!
1923年(民國十二年) 十九歲
〔成都—上!暇
四月 三姐堯彩出嫁作繼室,參加婚禮。
五月 和三哥堯林一起,離開成都乘木船去重慶,由重慶沿長江至上海。此時得到大哥的幫助和繼母的允許。離開四川的原因,是渴望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投身到新的廣闊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無中學畢業(yè)文憑,被外專改為旁聽生,失去了獲得該校畢業(yè)文憑的資格。
秋 進上海南洋中學。
年底 去南京,住北門橋魚市街21號。進東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補習班學習。
1924年(民國十三年) 二十歲
〔南京〕
五月 在廣州真社的刊物《春雷》第3期上發(fā)表詩作《悼橘宗一》和《偉大的殉者——呈同志大杉榮君之靈》。
秋 結束東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補習班的半年補習,進入該校高中三年級。
接大哥信,獲知三姐堯彩因難產而死。
本年至1925年在課余認真學習世界語,向上海世界語書店函購書籍自修,并開始據(jù)世界語翻譯文章。
本年,兩次回原籍浙江嘉興,住在一位年過八十仍在家中作私塾老師的伯祖父家中。
本年,發(fā)表譯文等近十篇。
來源 新華網四川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