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會:直面“主旋律”的對話
徐虹 曲志紅
從《蒼天在上》開始,近年來我國文壇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直面社會矛盾、揭露丑惡現(xiàn)象的文學作品,《抉擇》、《中國制造》、《大雪無痕》、《至高利益》、《大法官》等等,一部接著一部,以貼近現(xiàn)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傳達群眾心聲吸引了大量讀者,產生極大的社會效應,也為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一種氣勢、一種人氣,成為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壇引人注目的亮點和熱點。
也許正因為如此,對這些被稱之為“主旋律”作品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優(yōu)劣得失,無論領導部門、普通讀者還是文學界自身,都投以熱切的關注。正在舉行的作協(xié)六代會上,代表們對此也有很多的想法和看法。
“這些作品越來越銳利、越來越深刻了!痹u論家曾鎮(zhèn)南把這種進展首先歸功于生活。他說,社會、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本身,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化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說反腐敗,這幾年黨和國家在反腐敗斗爭中的力度有目共睹,當然地成為反腐敗題材創(chuàng)作最好的基礎。
的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是黨在文藝工作中一直大力倡導的方向。但這種倡導只是一種思想上的要求。作為一個作家,要在創(chuàng)作上體現(xiàn)這種要求,遵循的絕不能僅僅是一種理念,而是生活本身。
“有時生活中一件素材的激發(fā),可能比很多理念更能打動作家,觸動作家!毕群髣(chuàng)作了《西部警察》、《車間主任》、《大法官》等作品的青年作家張宏森談到,他也曾熱衷于所謂“個人化寫作”,沉浸于一些曲折的理念、曖昧的表述而自得。而最終促使他轉型的理由只是,“我無法漠視正在發(fā)生的一幕幕現(xiàn)實活劇,以及身邊父老兄弟的歡樂與憂傷”。
許多像他一樣受生活感召的作家,帶著滿腔激情投身于關注現(xiàn)實矛盾,關注社會熱點的文學創(chuàng)作,但僅有激情并不能使自己的作品成為真正的文學精品。文學界甚至很多讀者都曾經歷過一些體驗,有些很重大的主題,很重要的題材,但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就是讓人看不下去,致使很多讀者和觀眾曾經一聽“主旋律”就“不感冒”。
雖然生活和藝術是相通的,但要在創(chuàng)作中真正把生活演繹為藝術,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家們在“主旋律”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開始更注意藝術表現(xiàn)力的開掘,特別是深入人物內心的刻畫。從《天網》到《抉擇》到《十面埋伏》,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張平作品的文學性不斷加強;而周梅森從《人間正道》到《中國制造》到《至高利益》,在主題不斷深化的同時,人物形象的刻畫也日趨豐滿。
“我想把社會的話題轉化成文學的話題,塑造出文學的新人物。”以表現(xiàn)農村現(xiàn)實生活而躍上文壇的年輕作家關仁山,深切感悟到自己的作品要不斷超越過去,必須從關注問題的層面向關注人的精神的層面深入,提高藝術品位。他的這番思考,體現(xiàn)出整個作家群體一種自覺的意識,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中都在為此努力。這些努力使我們越來越多的“主旋律”作品好看了,也耐看了。作家出版社社長張勝友的看法是,這種“變臉”決非只是幾本書、幾部戲好看了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它為今后主旋律文學創(chuàng)作昭示了一個重要啟示和新的追求。
期待突破,這是作家本人和整個文學界對主旋律作品的熱望,更是文學發(fā)展和廣大讀者的期盼,但任何一種突破的面前都會有艱難的過程!斑@是異常痛苦的一段路程”,被人們以為一路順風的陸天明,竟深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種種苦惱。
這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優(yōu)勢在于貼近現(xiàn)實,關注現(xiàn)實,而劣勢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此。他說,我們創(chuàng)作中觸及的社會矛盾,提出的問題和思考,可以說距離生活太近了,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來不及更多的沉淀思考,有時還要受到種種方面的干擾,這都容易給作品留下不少遺憾。也許就是從這個角度說,許多主旋律作品被認為“粗糙或非文學”等。
對這種歷史的或題材注定的局限,他認為還可以坦然面對,因為隨著社會生活的演變,人們包括作家對生活的認識都在逐步深化,“比如我在寫《蒼天在上》時,對腐敗、對貪官的認識就十分簡單,覺得他們太壞了。但幾年過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就不那么簡單了,一個人、一個官員的腐敗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問題,還有社會、家庭、體制等等許多因素,是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所以到《大雪無痕》,我對腐敗官員的刻畫就不那么簡單化、臉譜化了”。
但對另外一些人為的或觀念上的障礙,他就有些憤而不平,難以接受了。陸天明說,總有些人對關注現(xiàn)實題材的創(chuàng)作心存某種誤解,以為這是“走捷徑”,對這類題材的作品一概斥之為“非文學”。他認為,面對中國社會正在發(fā)生的巨大變革,面對這巨大變革中人們的精神蛻變,文學不去表現(xiàn)那將是無可挽回的失職;而有沒有能力加以深刻、全面、藝術的表現(xiàn),那是對當代文學提出的最大的挑戰(zhàn)。
“我們今天的創(chuàng)作也許只是初步的嘗試和探索,為后來人趟平一些道路,打開一些禁區(qū),但這是我們自己認為應該肩負的使命,應該付出的代價,因為我們無法回避社會和時代的呼喚。”讓陸天明無比感動的是廣大讀者和觀眾的支持,“他們的熱烈響應使我們在負重前行的道路上勇氣倍增!
來源:2001年12月21日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