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達拉宮的春天 金勇/攝
被稱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布達拉宮,之所以能長久地綻放令人神往的光芒,離不開那些數(shù)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著的人們。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同走近這座古老的宮殿,走近宮殿的守護者——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
布達拉宮的守護者
巍峨壯麗的布達拉宮矗立在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彩色的宮殿上空,白云纏繞,在藍天映襯下,格外輝煌,作為藏文化的巔峰代表作,它的保護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說真的,別看我們生活在拉薩,對于要爬到4000多米高的布達拉宮上還是有些望而生畏的。布達拉宮的青石板路雖說可以行車,但為了保護文物,所有的車輛不準(zhǔn)進宮,包括工作人員,也和游客一樣往上爬。去的那天,我?guī)缀踝卟坏?0步就要停下來喘一陣。
在進布達拉宮主樓前的院壩處,有個長長的門洞,一級一級的青石板慢慢升高。我走到那里時,雙腿軟得實在走不動了,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休息夠了,才慢慢溜達上去。進了院子,我隨處走著,胡亂拍了些照片便開始找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的辦公室。管理處的辦公室還真不好找,從左邊的小門進去,有一道窄窄的木梯,一個小伙子告訴我處長辦會室在下面。一看那黑洞洞的梯口我就害怕。已經(jīng)累得半死爬上來了,還要直溜溜地往下,等會上來咋辦哩?我咬咬牙還是慢慢下去了。說咬咬牙絕不是吹,布達拉宮的樓梯都有些搞怪,全是又窄又陡。
我先找到強巴格桑的辦會室,里面沒人,幾個阿佳正在試藏裝,說是新做的工作服。我又晃到副處長的辦公室,掀開厚厚的簾子就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布達拉宮管理處的副處長旺多,笑瞇瞇的一個老頭,叫我進去坐。這時旁邊突然冒出一個大嗓門:“小丫頭,你今天也來了?快進來,喝個茶!”唬了我一跳,仔細一看:強巴格桑,布達拉宮的掌門人,穿了一身迷彩服,登了一雙膠鞋,滿身塵土,捧著一茶杯背著我站在柱子旁邊,眼睛笑成一條細縫。這老頭變成這樣,我一時之間還真沒認出來。
強巴格桑個子高高大大的,顯得十分魁梧。他父母去世較早,7歲到17歲一直在寺廟里生活,沒有上過學(xué),參加工作后一直放電影,他的好多知識都是從電影里學(xué)來的。1989年10月12日,當(dāng)時布達拉宮第一期工程開始維修,把強巴格桑從電影公司借到布達拉宮管理處,搞專家接待工作,一呆就是兩年。1991年,上級部門下令,正式調(diào)強巴格桑去管理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布達拉宮,當(dāng)時的他是極不情愿的。一是家人非常反對。因為布達拉宮是個全世界矚目的地方,文物成千上萬都沒登記造冊,隨便哪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來不得一星半點的閃失。他的孩子們甚至說:“如果將來我們?nèi)兆雍眠^了,沒準(zhǔn)人家會認為我們在布達拉宮偷了什么東西呢!”二來他自己當(dāng)時在自治區(qū)電影公司放電影,拿強巴格桑的話說:“我很喜歡放電影,那時覺得放電影的工作比管理布達拉宮好,放電影很賺錢嘛,別人都求著我們。而布達拉宮銀行賬面上只有7780元,還欠著9000多元電費,要是去布達拉宮,感覺就像叫花子,老得問別人要錢!钡遣还茉敢獠辉敢猓蚊是下來了。從正式任命的那天起,強巴格桑在布達拉宮工作已經(jīng)20個年頭了。這些年來,他睜大眼睛,猶如一只盡職盡責(zé)的獵犬,緊緊地看守著布達拉宮。把文物一件一件登記造冊,上報國家文物局。親自守在布達拉宮的維修現(xiàn)場,一點都不敢馬虎,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他的足跡踏遍布達拉宮的各個角落。
早就聽說強巴格桑是個十分倔強的老頭,工作起來六親不認的。想想強巴格桑上任以來,布達拉宮經(jīng)過好幾次大的維修,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去,布達拉宮仍是那個千年不變的布達拉宮,沒一點維修過的痕跡,這跟他的認真應(yīng)該是分不開的。我們閑聊了幾句,便纏著他,要他帶我去看地壟。
地壟是什么呢?布達拉宮是建在山上的,建筑地不是平面的,北邊高,南邊低。當(dāng)初修建時,為了防止建筑下滑,底下就打了很多像井一樣的深坑,相當(dāng)于地基。上面建筑修起來后,下面的井就密封起來,什么都看不見。說起發(fā)現(xiàn)這個地壟,還是很巧的事。當(dāng)時強巴格桑和管理處的另一位副處長帶著川大一個考古的學(xué)生、一個木匠、一個石匠,想查出布達拉宮到底有多少房子,正一個房子一個房子地清點,無意間發(fā)現(xiàn)紅宮下面有一個窗戶和一道門全都是堵死的。他們還以為找到了藏寶貝的地方,便把這個門打開了,想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寶貝。這一打開,就發(fā)現(xiàn)了24條地壟,為布達拉宮的第二次維修、也是真正讓布達拉宮屹立于世界之上找到了“著手點”。
布達拉宮每個房間的地壟都是獨立的,要找到它們一個一個維護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不可能把每間殿堂的地面都挖了吧,這就靠老布達拉宮人的經(jīng)驗了。強巴格桑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到了一部分,還在繼續(xù)尋找。不敢說全部找到,但90%還是有把握的。我們行走在那些沒開放的黑房間里,因正在維修,到處是石頭和泥土。老人家打著個小手電,腳步輕快,那感覺,就像行走在他家一樣熟悉。我不行,不是踢著這兒就是踢著那兒,幾次差點摔倒。從地壟出來,我發(fā)現(xiàn)頭發(fā)上、衣服上都沾了一層灰,原來強巴格桑身上的灰是這么來的。回到辦公室,已臨近中午,老人換了衣服,擦了臉,又變成那個我熟悉的慈祥老頭了!
布達拉宮的工作人員中午是不回家的,宮里為他們準(zhǔn)備了簡單的工作餐。因到了開飯時間,我便有機會“蹭”了一頓飯。說實話,那頓飯實在不怎么樣,一小碗蘿卜燉牛肉,一盤青筍,一小碟涼拌黃瓜,外加一碗米飯。如果不夠想去添點飯菜都是件很難的事。因為食堂在布達拉宮的另一頭,走過去都要十來分鐘。據(jù)食堂的師傅說,讓食堂遠離紅宮白宮,主要是怕失火。
在我們吃飯這會兒,強巴格桑的手機、辦公桌上的電話響個不停。他不時得放下碗接個電話,電話內(nèi)容大同小異,都是要布達拉宮參觀門票的,而他都是一口回絕,然后“啪”的一下扣下電話。
自從西藏開通鐵路以來,游客如潮水般涌來,而布達拉宮是所有游客必去的地方,以布達拉宮土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基礎(chǔ),實在難以承受如此大量的人流,其實大多游客不加控制地一股腦兒地涌入布達拉宮,看到的全是人,也影響參觀的質(zhì)量。從2003年起,布達拉宮就開始實行限制參觀人數(shù)的措施,新增加的旅游人數(shù)雖多,但并沒讓布達拉宮變得更加喧囂。夏天,每天參觀的人數(shù)控制在2300人左右。到旅游旺季,布達拉宮的參觀都要分段、限時,即游客分時進入布達拉宮,參觀只能在一個小時內(nèi)完成,導(dǎo)游也是一邊走一邊講解,中途不得停留。
由于布達拉宮每天發(fā)售的門票與想進布達拉宮參觀的人數(shù)嚴(yán)重不成比例,一到旺季,人們便會通過各種渠道、各種辦法找門票。于是,強巴格桑的辦公室便會變得門庭若市,他的電話也成了“熱線”。順便說一句,強巴格桑工作起來很倔,原則性極強。為了布達拉宮的保護,這些年他可謂是嘔心瀝血。即使“上面”來了人,領(lǐng)導(dǎo)發(fā)話,他往往都不給面子,更不要說想通過他搞到計劃外的票了,那真是“門都沒有”。
飯后,我跟隨強巴格桑巡察,下山總算是比上山容易多了,也有了心情東張西望。一撥撥的游客在導(dǎo)游的帶領(lǐng)下,一邊聽講解,一邊往上爬著,驚嘆聲不時從人群里發(fā)出來!疤珎ゴ罅耍 薄靶蹅パ,聽說修建時沒有圖紙呢!”“不虛此行呀!”這類話不絕于耳。到大門時,見守門的兩個小伙子正跟兩個老太太爭吵。原來兩個老太太是從上海來的,因不知布達拉宮的門票要預(yù)約,便把參觀布達拉宮安排在了最后一天。哪知今天到此,門票早在兩天前就賣完了。兩位老太太不想這么遺憾地回去,便跟守門的吵了起來。“讓她們進去吧,年紀(jì)這么大了,來一趟不容易!”強巴格桑問明情況后,跟守門的說。兩個老太太說聲“謝謝”,歡天喜地地進了大門。我可真有點傻眼了,不敢相信眼前笑瞇瞇的老頭就是剛才辦公室里那個大聲對著話筒喊“沒票”的強巴——眾多布達拉宮守護者中的一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