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滬劇院排演、表現(xiàn)上海顧繡傳奇歷史的滬劇新戲《露香女》將于5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逸夫舞臺上演。作為專門為世博會精心打造的重點劇目,《露香女》以中國在1915年參加萬國博覽會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負責籌備博覽會中國館的農商部官員、年輕畫家董耀庭到上海松江地區(qū)尋訪參展作品時,與繡娘顧露香發(fā)生的一段傳奇愛情故事。該劇著眼于上海本土文化的挖掘與展示,以顧繡藝術傳人的命運跌宕作為表現(xiàn)載體,是上海兩個本幫“非遺”項目——顧繡和滬劇的首次攜手,也是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一次獻禮。日前,本報記者就該劇的創(chuàng)作情況專訪了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
對于茅善玉來說,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創(chuàng)作一部滬劇新戲的念頭早在上海申博成功的那一刻就產生了,她覺得滬劇作為上海本土劇種,為世博做貢獻責無旁貸,但是手邊一直沒有合適的題材和劇本。于是茅善玉只能等待,因為對她來說,反映世博會題材的藝術作品一定要具有相當?shù)乃疁,不能湊合,否則干脆不做。茅善玉一等就是好幾年。但她并沒有放棄,她始終堅信,只要自己有耐心,就一定會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2006年5月25日,上海滬劇和上海顧繡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均鮮明地呈現(xiàn)了古老的江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之間交匯與融合的海派情韻。作為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自然為滬劇的入選感到高興。她告訴記者,滬劇興于浦江兩岸,作為一個上海典型的文化遺存和活的文化象征,200余年來,滬劇演繹著上海的歷史變遷和世俗風情,保存著上海的語言特征和文化記憶,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代表和流動風景。而對于顧繡,茅善玉也不陌生。顧繡由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進士顧名世家族繆氏、韓希孟、顧蘭玉三位女性眷族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傳播。顧名世曾筑園于今上海九畝地露香園路,因以名園,故世稱其家刺繡為“露香園顧繡”或簡稱為“顧繡”。賦予“畫繡”藝術靈魂的是松江畫派文人畫領軍人物董其昌。作為“畫繡”的倡導者和實踐指導者,董其昌使顧繡臻至“畫繡結合”的境界,對后世江南乃至中國刺繡的發(fā)展影響深遠。茅善玉了解到,1915年顧繡在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膺金獎。這個信息對于她來說猶如注入了一劑興奮劑:我何不將滬劇和顧繡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一部以顧繡為題材的滬劇作品,獻禮世博會?
有了這個想法后,茅善玉趕緊跟編劇趙化南商量。職業(yè)敏感讓趙化南覺得這是一個絕佳的題材,立刻著手構思,以上海松江地區(qū)顧繡藝人的藝術追求和愛情遭遇為切入口,創(chuàng)作一臺反映上海與世博會歷史淵源和上海市民對世博會人文情結的大型滬劇,同時也希望這個戲能夠有比較深切的內涵和較強的可看性。經(jīng)過幾易其稿,《露香女》終于完成。在《露香女》中,農商部官員、年輕畫家董耀庭為籌備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到上海松江地區(qū)尋訪參展作品時,遇到了繡娘顧露香。出于對顧繡藝術的癡迷,兩人產生了不為世人所容的戀情。在社會惡勢力的阻撓逼迫下,兩人抗爭無效,被迫分手。這段愛情遭遇使顧露香對藝術的理解升華,創(chuàng)作達到了新的境界,最終顧繡在萬國博覽會贏得了金獎。戲的結尾顧露香封窗閉門,心靜如水,完成大作,獲得金獎,顧露香的藝術升華,使全劇的精神也得到了升華,愛情故事不落俗套,正是編劇趙化南的高明之處。
劇本完成后,茅善玉特別邀請著名導演盧昂執(zhí)導該戲。盧昂多年前就和上海滬劇院合作過滬劇《石榴裙下》,聽說是關于世博的戲,盧昂立即就答應了下來。他對這部戲有自己的理解:滬劇是源于本土的民間灘簧。松江的顧繡同樣是這方水土的智慧結晶,光彩熠熠,巧奪天工。適逢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召開,以滬劇的形式摹繪上海城郊百年前的風情、風貌、風雅、風骨,一如松江的顧繡,針針訴情、絲絲會意。風雅和風骨分別針對男女主角——董耀庭襲其先人董其昌的溫文爾雅,露香女則具有為藝術理想而獻身的傲骨。無論是風雅還是風骨,都須在上海風貌、松江風情的民俗大背景下呈現(xiàn)出來。全劇展現(xiàn)的風貌有兩部分,一是以露香園為主的上海都市風貌,一是以顧露香家為主的江南景色。尤其是后者為全劇重點,導演通過對包括生活習俗、感情表達方式等地域風情的刻畫,讓觀眾在接受世博主題的同時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xiāng)土氣息。
劇中,茅善玉扮演女主角顧露香。從《紅燈記》里可愛勇敢的小鐵梅,到《董梅卿》里灑脫任性的官宦千金;從《石榴裙下》中溫柔善良的自尊女性,到《雷雨》里畸形病態(tài)的繁漪……作為一名滬劇演員,多年來茅善玉塑造了一個個形象鮮明、人物飽滿的舞臺女性角色。但是顧露香這個角色是她第一次出演文化技藝傳承人。她告訴記者:“演員永遠應該為角色服務,無論塑造什么樣的女性角色,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我一直堅持認真揣摩、領會,從她們的出身背景、所處環(huán)境、心靈深處的感受等各個方面進行思考,力求把她們恰當?shù)卣宫F(xiàn)在舞臺上。”在劇中,顧露香的性格內向、情感深沉。松江今已成為顧繡新的生產中心和傳承地,為了刻畫好這個角色,茅善玉深入研讀了關于顧繡的一些資料,并幾次到松江區(qū)體驗生活,向生活取材,試圖挖掘這個在傳統(tǒng)封閉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繡花女的內心世界,揭示她獨立高潔的品格及純真美好的感情。
作為著名的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能夠廣采博取,根據(jù)自身條件和特點,吸收各種流派唱腔,自成一派,她那清新自然、富有靈氣的表演和圓潤甜美、情深味濃的唱腔令觀眾印象深刻。在《露香女》中,她對前輩流派特色進行了很好的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并借鑒江南民歌小調,使唱腔更加豐富動聽。
從舞臺呈現(xiàn)上看,《露香女》融入了現(xiàn)代戲劇的導演手法和舞臺設計、燈光技巧。很多新的創(chuàng)意,令本土滬劇猶如上海地方歌劇大增異彩。雕梁畫棟的繡房,煙霧繚繞的佘山,江南水鄉(xiāng)的柔風細雨,船行水中岸邊移動的垂柳、民居、拱橋等,充滿了詩情畫意。許多舞臺畫面都是一幅精美的水彩畫,令人嘆為觀止。
目前,《露香女》正在緊張排練中。世博期間的精彩亮相,一定會讓各國來賓一睹上海滬劇和顧繡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也一定會讓世界了解到中國與世博的淵源和中國人民渴望擁抱世界的愿望。(本報記者康偉、孟祥寧、云菲、張亞萌,本報駐上海記者楊雪華、梁珺霞、周俊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