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很多從內地移居澳門的畫家,土生土長在澳門的中國美協理事、現任澳門美術協會會長、澳門新畫會理事長的當代水彩畫家黎鷹,對于澳門美術幾十年來的發(fā)展而言,更是見證者與經歷者。幾十年來,他踏遍澳門每一個角落,描畫大街小巷里的澳門風情,孜孜探索著澳門水彩畫的新發(fā)展。
畫耕不輟的藝術人生
黎鷹自幼習畫,四處求學,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習水彩畫,受澳門老畫家譚智生的影響頗深,80年代初曾到廣州隨水彩畫家王肇民學畫兩年,90年代至今分別于加拿大、葡萄牙等國家及中國內地、澳門地區(qū)舉行多次畫展。在人生旅途中,為了謀生,又為了能堅持繪畫,黎鷹找到的工作都與繪畫有關。他最先在電影院干過畫海報的工作,后來他又在廣告公司謀得職位。2003年“非典”期間,廣告客戶大減,黎鷹在此時干脆提前退休回家,一門心思畫畫。
澳門是黎鷹生長的地方,他對澳門感情深厚,特別是對即將消失的一些舊景,更是情有獨鐘。其畫冊《黎鷹水彩筆下的澳門》,所展現的除了澳門著名的景點,更多的是大街小巷里呈現的澳門風情。澳門古巷、百年大宅、街頭小攤中獨具地方風味的人與物,令觀者感受到一種特有的小城風貌,可堪回味,倍感親切。
黎鷹擅長使用豐富的色彩,表達出大自然千變萬化的景象。在水彩畫藝術的范疇內取得可喜的成就。在黎鷹的水彩畫作品中,畫家以自然而生動的筆觸描繪家鄉(xiāng)澳門的景物風情,他筆下的澳門,不再是城市景色的翻版,而融入了畫家的情感體驗,傳達了畫家的思想和藝術追求。他的水彩畫作品《澳門大三巴》、《離島小景》、《新橋早晨》、《澳門圣地》等,畫面中水的滲化作用、流動的性質,以及隨機變化的筆觸,讓人感覺到光波的流動,這種意境是其他畫種難以比擬的。他以水彩這個極為簡便而又富有韻味的畫種開辟出自己的繪畫之路。在他的筆下,雖然表現的都是傳統(tǒng)、質樸的題材,但是卻極具個性和感染力。他的畫作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也廣受國內外人士的歡迎。由他繪畫的水彩畫《濠江中學校園外景點圖》便曾作為濠江中學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一周年的紀念品贈送給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
任重道遠的澳門美協領導人
2008年,黎鷹當選為澳門美術協會新一屆會長,他深感責任重大,但也信心百倍。他向我們介紹了澳門美術協會的光榮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澳門的美術人士陸昌、譚智生就曾主持慶祝國慶牌樓和澳門鏡湖醫(yī)院的衛(wèi)生展,讓澳門市民通過美的享受和美的圖像去認識新中國,澳門市民反響強烈。后來從事這些活動的青年美術工作者,組成了“駱駝美術工作組”。鑒于澳門缺少面向社會的群眾性美術組織,1956年,吳喜雨、關萬里、陸昌、譚智生等人成立“澳門美術研究會”,并聘請何賢(何厚鏵之父)為名譽會長,該會與廣東美術工作者協會開展聯絡,后于1968年改名為“澳門美術協會”,現在是澳門規(guī)模最大且人數最多的民間文化團體。澳門美術協會會員包括中國畫、西洋畫、雕刻、篆刻、書法及工藝美術各方面的人才,一直以來肩負著發(fā)展澳門美術的使命,注重推動美育,培養(yǎng)美術人才,歷年來舉辦會員作品展,開辦美術培訓班、青少年兒童畫班,以及出版畫冊,幾十年來先后涌現出數十位在澳門或國內外頗有影響的畫家,對澳門的美術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澳門的畫家還與海外書畫界密切交往,向歐、美和東南亞積極推廣中國藝術。
回歸10年來澳門畫壇的迅速發(fā)展更讓黎鷹感觸良多。近年來,澳門畫壇的實力日益增強,美術創(chuàng)作隊伍逐年壯大,隨著澳門美術專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以及不少愛好美術的青少年在澳門、內地和海外修讀美術,從學習純繪畫,到設計、理論、工藝美術,之后又陸續(xù)回到澳門工作,這些專業(yè)的美術工作者成為澳門畫壇的生力軍,為澳門畫壇帶來了新風氣。
黎鷹和新一屆理事、監(jiān)事們深感任重道遠,他表示自己領導的澳門美術協會將繼續(xù)全心全意服務社群和會友,設立美協網頁,優(yōu)化澳門和各地美術愛好者的交流與聯系;透過不同活動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創(chuàng)造更多展示、交流與學習機會,推動和參與澳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并鞏固與內地、近鄰地區(qū)和海外美術社團的聯系,開拓對外交往網絡,互動提高,展示澳門美術新面貌!跋嘈虐拈T美術在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書畫藝術的滋養(yǎng)下,加上海納百川的胸襟,汲取世界不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精華,增強自我,在澳門書畫界的努力與內地和海外藝術家的交往中,定能綻放出獨特瑰麗的姿彩。”黎鷹對澳門美術的未來滿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