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寫到,“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暗指黑暗中曙光來臨之時。后被著名國畫家李可染借用,其晚年書法名作《東方既白》表明他對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態(tài)度。近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年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10周年,由澳門藝術博物館與中國美術館合辦的“東方既白——中國美術館藏油畫精品展”在澳門舉辦,“東方既白”除點題旨外,更隱喻華夏兒女正在迎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
作為近年來在澳門舉辦的規(guī)模較大的油畫展覽,展出了新中國自成立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精品99幅,孫滋溪的“紅色經(jīng)典”作品《天安門前》、羅中立代表作《父親》、吳冠中的《紅蓮》等,從全新的角度展示了新中國油畫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繁榮,為澳門觀眾了解中華民族在一甲子里精神面貌的演變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西方油畫在明代由歐洲傳教士經(jīng)澳門帶進中國,至今超過400年。作為一個外來畫種,從創(chuàng)作技法到藝術觀念,從形式語言到表現(xiàn)題材,都面臨著一個由“外來的”轉換為“東方的”和“中國的”過程。油畫民族化過程里的中國精神、構建油畫中國學派等命題曾是幾代中國油畫家孜孜以求的藝術理想。翻看中國美術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xiàn)了一批受敦煌藝術啟發(fā)的畫家,他們嘗試把中國繪畫中的線和裝飾色彩等元素帶進油畫創(chuàng)作,取得了許多新鮮的經(jīng)驗,使中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美學元素進一步融入油畫當中。隨后,從新中國成立初的革命歷史題材,如羅工柳的《地道戰(zhàn)》、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奠定了油畫發(fā)展的基礎,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艾中信、侯一民、靳尚誼、詹建俊、全山石等為代表的主題性油畫創(chuàng)作,深刻的主題、宏大的場面、精細的刻畫、豐富的色彩賦予中國油畫鮮明的特征,并還原了一個個缺少視覺記錄的歷史,美術家用激情與信仰譜寫著一曲曲英雄壯歌。
改革開放后,思想進一步解放,創(chuàng)作觀念多元,技法更加豐富,油畫的風格和審美也更趨多樣化,寫實畫派一時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梢哉f,60年來,中國油畫的發(fā)展衍變是與共和國一起前行的,努力反映和呈現(xiàn)時代主題,真實再現(xiàn)各個歷史時期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已經(jīng)載入新中國美術史,并接受時間和歷史的考驗成為經(jīng)典之作。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指出,本次展覽是一次規(guī)模極大、時間跨度很長的美術展,選取展品的過程下了很大功夫,展出作品大都為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中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作品,可觀賞性高。這些現(xiàn)實題材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折射出各時期的歷史狀貌,并與一個時期內的社會需求相適應。我們希望通過展覽可以讓澳門觀眾看到中國油畫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主要發(fā)展軌跡。
澳門是油畫從歐洲傳入中國的第一站。澳門民政總署行政委員會委員羅永德說,以中國油畫為專題的展覽在澳門舉辦,別具意義。這次展覽使澳門觀眾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條件使油畫得到長足發(fā)展,使油畫這一外來畫種成為具有民族和時代文化內涵與東方文化意境相結合的中國油畫。在此基礎上回味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點的歷史是很有意義的。
今年三月,中國美術館曾與澳門藝術博物館首次合作,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了“鏡海觀瀾 —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澳門美術作品展”,將澳門美術作品帶到北京,并結合專家講座,加深了內地同胞對澳門藝術面貌的認識,展示了澳門人文歷史的獨特風采。九九歸一,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似乎還歷歷在目,如今99幅作品帶著內地藝術家的深情厚意來到澳門,共慶澳門回歸10周年,以期東方既白,共迎復興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