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鬧市區(qū)大慈寺的茶室里,隨著四杯竹葉青慢慢泡起,喧囂也漸漸散去。雖然已經(jīng)77歲,但流沙河的思維依然清晰,在他那帶著濃重川音的幽默話語中,我們展開了對他的采訪。
記者:1957年您參與創(chuàng)辦《星星》詩刊,并發(fā)表散文詩《草木篇》,由此為詩界、文學界矚目。但《草木篇》不久就遭到公開批判,您也從此時戴上“右派”的帽子,并且一戴就是20年,F(xiàn)在,改革開放已經(jīng)進行了30年,您怎樣看待那段人生經(jīng)歷?
流沙河:我是1957年26歲的時候因創(chuàng)作《草木篇》受到批判,接著不久成為全國著名的大“右派”。但我沒有受過太多的批斗,沒有坐過監(jiān)獄,也沒有去勞改。剛當了“右派”之后,就到四川省文聯(lián)的農(nóng)場去干活,那里沒有很繁重的活。三年之后又去了四川省文聯(lián)的圖書資料室管理報紙,在那里支了一張床,住了下來。當時資料室的書庫里有很多書,都是屬于“封資修”一類的禁書,不準擺出來。我在書庫里過得非常安穩(wěn),每天忙著自己的事情,看著自己喜歡的書。
1966年“文革”爆發(fā)后,就有人向四川省文聯(lián)提出質(zhì)問,你們?yōu)樯蹲影岩粋大“右派”留在機關里管報紙。文聯(lián)領導一看,趕緊讓我回了老家進行勞動改造。我的老家是一個小鎮(zhèn),現(xiàn)在屬于成都市的一個區(qū),原來是金堂縣的縣城所在。在那里我呆了12年,前6年是鋸木頭,把很粗的木頭鋸成木板。后來我身體不太好,就向管我的人提出請求,于是開始做木箱。這種木箱是用來裝銼刀的,一個木箱平均要裝幾十把,所以要求釘?shù)煤芙Y(jié)實。因此,我要在每一個木箱上釘140多個釘子。我在家鄉(xiāng)的時候,每天早上需要很早就出去勞動,不敢有一點懶惰。當時鎮(zhèn)子里的革命群眾,看見我每天很早就背著一個大背筐,牽著孩子去干活,認為我這個大“右派”每天都在認真勞動,所以也就沒有為難我,批斗我。很早被定為“右派”,救了我,也救了別人。要是我沒有被打倒,成為“造反派”,肯定比別人整我還要狠。
記者:您被定為“右派”20年后得到平反。這樣漫長的時間,是什么支撐您走過來的?
流沙河:1978年國家對最后一批“右派”分子摘帽子,我這頂帽子一直戴了20年。但準確地說不到20年,是20年還差五六個小時。1958年5月6日,我被宣布開除公職,留機關監(jiān)督勞動,戴上“右派”的帽子。1978年5月6日,我摘下帽子。不過戴上帽子是下午三點多,而摘除帽子是在早上九點多。
許多事情是預料不到的,如果在1958年我戴上“右派”帽子的時候有冥冥之神告訴我,流沙河,你這個帽子要帶整整20年,那我就沒有勇氣活下去。20年,好漫長呦,所以不知道反而好一些。我有一個愛好,就是讀書,一切書我都愛讀。上世紀50年代,我鉆研《說文解字》,當了“右派”后又開始鉆研《詩經(jīng)》、《楚辭》、《莊子》。后來書被抄家抄光了,沒有書讀了,那真是苦。平反后回到四川省文聯(lián)的第二天,我就趕快跑到機關圖書資料室,在書架上找書看,發(fā)現(xiàn)好多書都沒得嘍。突然看到了一本書,拿在手里一翻,發(fā)現(xiàn)書后面借書的卡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很感慨?梢哉f書不僅充實了我,而且挽救了我。那個時候,我讀了很多書。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
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詩歌非常受歡迎,涌現(xiàn)了很多詩歌作者和詩歌刊物,您也在這個時期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并且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和改革開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流沙河:是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期,詩歌之所以那樣受歡迎,是和當時的特殊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文化大革命讓詩歌創(chuàng)作斷了,而改革開放后,突然又可以寫詩歌了,大家覺得很興奮,而那個時候其他的新興文藝形式還沒有進來。就像人在黑房子里呆的時間長了,突然有一點娛樂活動,就會很受大家歡迎。而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有了電視等新的文藝形式,人們對詩歌的熱情就慢慢衰退了,閱讀的熱情也慢慢衰退了。
記者:隨著詩歌的受歡迎,出現(xiàn)了一些有影響的詩歌刊物,《星星》詩刊就是其中之一。
流沙河:當時,詩歌類刊物很多。但是最有影響的是北京的《詩刊》,發(fā)行量很大,而《星星》詩刊有它的一半,最高時在五六萬份左右。平反后,我回到四川省文聯(lián)在《星星》詩刊做編輯。當時的主編是白航,他是一個很好的領導。他胸襟開闊,為人善良。當時編輯部里年紀大一些的編輯有幾個,大都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做編輯工作的,編輯任務比較重。白航就把本地區(qū)的一些喜歡詩歌寫詩歌的年輕人請進編輯部做編輯,這樣他們既可以協(xié)助做編輯工作,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那個時候大家工作很投入。白航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所以編輯部門的氛圍非常好,這段時期也是我一生的工作生涯中感覺最好的時期,沒有任何爭斗,只有在那里認真工作。白航很信任大家,很多事情都放手讓大家去做。那時候,在文聯(lián)辦公的大院子里,唯有《星星》編輯部里每天都是歡聲笑語,來訪者絡繹不絕,他們有的是要把稿件親自交給編輯,有的是專程來看看刊物的編輯,這些人有本地的,也有外省的。當年編輯部收到的稿件很多,每天都是兩大麻袋。這些詩歌作品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達對過去那個年代的反思,一類是表現(xiàn)對新時代的歌頌。每天大家的工作量很大,但都非?旎睢N以谛瞧谔斓臅r候還要工作,因為我除了閱讀來稿,還負責一個專欄的寫稿。這個時期新詩呈現(xiàn)出一個很活躍的景象,詩歌的熱潮反映出了時代的劇烈變化。
記者:《星星》詩刊在一段時期,有個比較鮮明的特色,就是開辟專欄介紹臺灣詩歌,您由此和臺灣詩人余光中認識,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您的眼中,余光中是一個怎樣的人?
流沙河:1982年,我在《星星》詩刊做編輯的時候,開辟了專欄來介紹臺灣的詩歌,好多臺灣的詩歌作者也把自己的作品寄過來,他們的詩歌寫得很好。我非常喜歡余光中先生的詩歌,寫了很多評析他詩歌的文章。余光中先生是教授,他創(chuàng)作詩歌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我在大陸很關注他,他在臺灣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會常常說到我。我還給他寫過信,他也給我回信。我和余光中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1993年,當時他是第一次到成都來。余光中先生平時的言行舉止很保守,很穩(wěn)重。但是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和愛人到飛機場去接他,他很高興,過來和我擁抱。余光中先生很嚴肅、很傳統(tǒng),不茍言笑,但他講話很幽默詼諧,把別人逗笑了,他自己卻不笑。他講話的聲音很低、很細,也沒有手勢,和大陸人講話有很大區(qū)別。一看到他,就會想起小時候老師對我們的要求,端端正正地坐著。1993年后,我們的接觸就頻繁了。余光中先生到成都來,我就帶他去吃成都的小吃。每次在一起,我和余光中先生說話,我的愛人和他的愛人講。我們在一起說得最多的話題是古典詩詞。
記者:您曾經(jīng)說過,您的作品不能算好詩歌,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
流沙河:以前有出版社和我提過,希望我把自己的詩歌精選出版,我不同意,因為我不欣賞自己的詩歌。我的作品有幾大缺點,首先是有極大地為政治服務的熱情,其次是我的詩歌太重視普及了,寫作的時候生怕別人看不懂。如果我的詩歌中有哪首稍微好一些的,也只適合朗誦,不能被別人細細琢磨。一首好的詩歌要能經(jīng)得起人細細品味。這也是我后來不寫詩歌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熱情轉(zhuǎn)移了。有人說,流沙河,你的詩歌初中和高中課本中都有,這不就證明你的詩歌很好嗎?實際上是因為我寫得很淺,比較適合學生們閱讀。如《那一只蟋蟀》運用了一些典故,顯得有韻味一些,但語言還是不夠精妙。
記者:您慢慢停止詩歌創(chuàng)作后,開始把目光投向傳統(tǒng)文化。
流沙河:我已經(jīng)好久沒有和文學有關系了。在上世紀80年代,我還寫過一點點詩,進入90年代后,寫過諷刺性的《莊子現(xiàn)代版》、《Y先生語錄》等作品,后來還寫了一些雜文。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和文學相去甚遠。目前我的主要工作是寫書稿,還有兩本書沒有完成。一本是《解字》。《解字》研究的對象是比較常見的幾百個漢字,準備把它們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形態(tài)拉通來講,例如這個字分解開是哪幾個部分,起初的字義是怎樣,形態(tài)怎樣變化的等等。這本書講究知識性、學問性。還有一本是莊子的演講稿。在幾十年前我就已經(jīng)開始研究古典文學,那時候?qū)Α肚f子》非常愛好。去年,我在成都圖書館開了《莊子》的講座,每個月講一節(jié)課。講座很受歡迎,每次講座的時候圖書館的座位都坐得滿滿的,大家都很專心地在那里聽,F(xiàn)在我的眼睛不大好,不能連續(xù)工作兩個小時以上。每次工作到一個多小時之后,我就找些別的事情做,比如,去超市買醋啊什么的,然后再回來寫。我會抓緊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