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龍的亞馬遜河 宮本才 攝
途經(jīng)印加 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
從9月7日到9月13日,由我國文化部與秘魯駐華大使館共同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承辦的2012秘魯文化藝術節(jié)“宇宙精神:秘魯、印加宇宙圖像的詮釋——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作品展”與“映像·秘魯——宮本才攝影展”,于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行。據(jù)悉,北京展覽結束后,將于9月24日至10月9日赴廣州大劇院當代藝術館巡展。
宮本才攝影: 秘魯映像
皚皚的雪峰,峻峭的高山,蜿蜒奔騰的亞馬遜河流,幽蘭的湖泊,密密麻麻的熱帶雨林,喜歡舞蹈的民族,各種神態(tài)各種羽毛的野生禽類,還有歷經(jīng)滄桑的古城……在秘魯生活工作過,并經(jīng)常去秘魯?shù)闹袊鴶z影家宮本才,給觀眾帶來了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秘魯神奇畫面。
熱愛自由生活的宮本才,被秘魯純正的民風、美麗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在閑暇之余,致力于秘魯自然、歷史文化的研究,他的足跡遍布了秘魯各個角落:從西部沿海到中部高原,從安第斯山到亞馬遜河。這無數(shù)個風餐露宿的日夜,成就了他數(shù)萬張藝術照片。他通過一個東方人的審美視角,向我們明確傳達了秘魯神奇自然與人文精神的魅力。
我望著《卡武亞拉哈5686米》《皇敦雪峰6395米》《秘魯安第斯高峰》,那高聳入云的高山,那銀光閃爍的千年冰雪,那金字塔式的偉岸,讓我想起了青藏高原上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等等大山,想起新疆的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那種高昂與壯麗,那種威嚴與冷峻,似乎在一脈相承中,展現(xiàn)出了某種漢唐風骨,讓人欣賞到陽剛之美、崇高之韻。
我望著展覽圖片上那蜿蜒曲折中奔瀉的亞馬遜河,像巨龍在綠色大地上游動,像綢緞在飄舞,而另有一幅更抽象些的霞光里的《亞馬遜河》,更是如一條騰飛的金龍,東方的龍,中國的龍。
我望著《烏魯班巴》,那滾滾的白云、一望無際的紅色荒坡,讓我仿佛回到了新疆的天山;而表現(xiàn)高山湖泊的《楊卡努可湖3850米》,那姿態(tài)和神情讓我不得不想起新疆阿爾泰山上的喀納斯湖、天山天池,它們都是高山湖泊,有著一樣的高傲突兀與冰清玉潔,一樣的隱逸精神。
我望著多幅同題的《國舞——馬里內(nèi)拉》,想到了從新疆走出來的著名舞蹈家迪麗娜爾·阿不都拉。只是馬里內(nèi)拉跳的是水兵舞,而迪麗娜爾跳的是少數(shù)民族維吾爾族舞蹈。
而那幅《潘帕·加萊拉斯保護區(qū),毗鄰米蒂斯火山,是維庫尼亞的天然樂園》,野生動物們在大山俯瞰下的荒地上,自由地尋找食物,自由地冥想,它也不得不令我想起新疆的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qū),那里的蒙古野驢、普氏野馬、盤羊、鵝喉羚就是這樣的,想起中國西部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地,那里是藏羚羊的樂園。還有鏡頭拍下的那些禽類:印加燕鷗、安第斯鷗、安第斯神鷹、白腹鸚鵡、灰裸鼻雀、麝雉,讓我仿佛目睹了中國西部大地上的飛禽走獸。
有一張表現(xiàn)庫斯科塞克薩瓦曼碉堡遺址的照片,所透出的堅硬、古老和滄桑,與西藏的古格王國遺址、新疆的石頭城遺址、交河故城有那么多的可比之處。
還有啊,《趕路》《瓦努科》,那清潔的云朵、靜凈的大地,又似乎將觀眾帶到云南……
秘魯,拉丁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他們的自然大地,與亞洲中國的西部自然大地,竟然有那么多似曾相識之處,都以一種裸露或半裸露的赤誠,展現(xiàn)那種崇高險峻、純凈荒涼的精神,一種西部精神。
從一個西部,到另一個西部,那么遙遠,卻又似乎那么親近。
是的,一種巧遇。
但巧的還不僅僅是這些。秘魯駐中國大使孔薩羅·古鐵雷斯先生說,秘魯這個國家,是南美洲華人最多的國家。很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到海外打工或躲避戰(zhàn)火,來到秘魯,最后成為了秘魯?shù)娜A裔。
埃內(nèi)斯托的鉛筆畫: 幾何圖形中的圖騰
一同展出的,還有宇宙精神:秘魯、印加宇宙圖像的詮釋——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作品展。
這不是油畫、水粉畫、水彩畫等西畫,也不是中國畫。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的這些繪畫,大多是用石墨鉛筆在水彩紙、帆紙布上描繪的線描畫,畫出的多為圓、線、塊的黑白幾何圖案,除一張《圓周“抽象紅色”》有絢麗的紅顏色以外,其它的畫全為黑白畫。
我不知道應該將此種畫歸入哪一類,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用簡單、抽象甚至裝飾性的線描畫,來詮釋秘魯——印加的宇宙圖像文化,表達一種古老、單純的圖騰崇拜。
拉丁美洲的秘魯,曾經(jīng)孕育了一個最早的文明——小北地區(qū)史前文明,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時,西班牙征服了印加帝國,建立秘魯總督區(qū),使文明轉了向)。在印加時代,信仰、偶像、祭祀習俗以及神物的存在是在兩千年前就預先注定的,比如對某些創(chuàng)造神、與自然有關的神靈、低級神以及惡魔的普遍認可。印加時代的宇宙哲學或宗教,還具有輕易吸收大多數(shù)從屬地區(qū)宗教特色的能力。
從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的《門廊·靜·圖騰》系列,到《帕拉卡斯沙漠風景》,再到《MESA儀式》《INCA之路》,都是由圓形的、直線的、曲線的幾何圖形組成(有的是線塊),或濃或淡,或黑或白,簡單、抽象,像小孩子拼積木或用圓規(guī)、直尺作畫。但是,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的畫可是精心構思了的秘魯古老歷史文化心靈圖像。
圓形,在他的畫中出現(xiàn)最多,首先象征的是太陽。太陽崇拜是許多古老民族的原始宗教,因為太陽高高在上,一方面用它的陽光哺育萬物,但在久旱少雨時,又是炙烤大地和人們心靈的火焰,人類無可奈何。所以,他畫中的圓形圖案一般在畫的上部或中部。其實,畫家最后畫成時,從既理性又混亂的幾何組合中,可以隱約欣賞到人的圖案,男人或女人的圖案,那時,他的圓形就變成了人的頭顱、心胸的象征。生活中,太陽是重要的,而人的頭腦和心靈也一樣重要,一個人失去了理性的觀照,失去了良知,那么就等于失去了生命。這樣,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的太陽崇拜變成了心靈崇拜,古代的圖騰精神變成了現(xiàn)代這個物質世界的精神追求。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萬紀元副總經(jīng)理告訴記者說:“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的畫,探究的是圖騰,暗示的是神話?!?/p>
而埃內(nèi)斯托·布哈松自己對記者說:“太陽、大海、沙漠,是我最喜歡的三種自然景物,我常常將它們?nèi)谌胙b飾性繪畫,表達古代或當今的神話與圖騰。”
在形式上,埃內(nèi)斯托追求錯落中的和諧、變化中的秩序,倡導一種和諧美學概念。
這位藝術家,希望人們通過他的視覺組成部分——如形狀、形態(tài)和單色彩等,把每一件作品看作是一個整體,讀出一種普世的隱喻意象,一種象外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