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他的經(jīng)典徠卡相機和一位年輕的翻譯者,美國攝影師丹尼·萊昂(Danny Lyon)在2005年至2009年期間,6次來到中國山西省進行創(chuàng)作。在這期間,他完成了自己的攝影創(chuàng)作集《深海潛行者:一個美國攝影師在中國山西的旅程》(Deep Sea Diver: An American Photographer’s Journey in Shanxi, China)。丹尼曾經(jīng)提到,他要用這本書打破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繼承他一貫以來的沉浸在被攝對象群體中完成拍攝的風格。并認為那是“用一種正在消失的傳統(tǒng)技術(shù)和材料,觀察和記錄一個正在變化和許多傳統(tǒng)正在消亡中的國度,一種帶有我一貫的憂郁之美的項目”。
丹尼·萊昂被認為是整個20世紀后半葉最具影響力的紀實攝影師之一,并幫助開拓了攝影的新時期“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時期。這是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最顯著的特點是將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于新聞報道,重視對話、場景和心理描寫,不遺余力的刻畫細節(jié)。
下面是丹尼·萊昂在紐約接受《Lens》雜志采訪的報道:
丹尼·萊昂(Danny Lyon)精神矍鑠,戴著帽子,一副牛仔模樣,只是從帽下伸出的白發(fā)和無邊近視鏡暴露了他的年齡。他快71歲了。在紐約,他接受了《Lens》的采訪。“我是一個很懷舊的人,特別是隨著年齡的變老,很多歷史的感懷會帶給我靈感,包括我一直熟悉和使用的攝影技術(shù)和材料?!彼贿呎f,一邊打著手勢。他不善于表達,他的照片都比他健談。這也是他的作品容易贏得人心的一個原因:它們充當了他們的代言人,講述著那些他們經(jīng)歷過的、如今卻一步步從記憶中消失的往事,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quán)運動、學生運動、摩托幫的生活……
萊昂成長于上世紀50年代,經(jīng)歷了60年代的動蕩并且參與了那些社會運動。這一代年輕人后來大多喜歡感懷,好像60年代是他們的母體?!拔沂?0年代的人。”他說,“民權(quán)運動是我的成年。”
他將自己的博客取名“憂郁之美”, 域名“第托兒”(dektol.wordpress.com) 是一種柯達顯影劑的名稱。數(shù)碼取代了膠片,成為今日攝影的主流。留在膠片里的于是變成懷念的對象。當他60 多歲選擇到山西拍攝《深海潛行者》項目時,他認為那是“用一種正在消失的傳統(tǒng)技術(shù)和材料,觀察和記錄一個正在變化和許多傳統(tǒng)正在消亡中的國度,一種帶有我一貫的憂郁之美的項目”。
曾經(jīng)他意氣風發(fā),試圖改變歷史?!拔覀儔粝胨囆g(shù)品和現(xiàn)實主義有力量改變?nèi)撕蜕鐣!彼f,“但最后改變的是我自己, 也只能存留自己的品性?!比欢鴱乃_始攝影、參與歷史事件起,那些無論是尋找了許久終于等來、還是靈光一閃隨意抓拍的影像,無不是一次次與人接近,執(zhí)著于人性, 而這并不因為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傾向于自我掩飾,而阻礙了攝影師發(fā)現(xiàn)的眼光。
“人性是人的共有特性,不會因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而改變,只是不同的社會現(xiàn)實使人性的彰顯變得扭曲或虛偽。在我所有的項目里,我不僅把自己當成一個現(xiàn)實的記錄者,更主要的是當成現(xiàn)實的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理解我所要記錄主體的現(xiàn)實表象和真實內(nèi)心,從而發(fā)掘出作為共性的人性所在。我是學歷史出身,我每做一個項目, 都有一個很長的準備過程,包括閱讀很多與我要做的項目有關(guān)的書籍。用各種角度閱讀歷史,有助于在現(xiàn)實表象里洗煉出事物的真實面貌,這種真實面貌就是人性。” 萊昂在回答《Lens》的提問時說。
不拍攝的時候,夏天他喜歡去緬因州釣魚,冬天就去新墨西哥州自己的農(nóng)場。家庭生活讓他很享受,也讓他認識到,與為人父相比,年輕時他覺得不易擔當?shù)臄z影師角色,不過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