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傳承論壇會場
11月5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和中共浙江省義烏市委宣傳部主辦,義烏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義烏市佛堂鎮(zhèn)人民政府承辦,義烏市文化館和義烏市曲藝家協(xié)會協(xié)辦,旨在“交流曲藝傳承經驗,展示曲藝傳承風采”的“中國曲藝傳承論壇暨名師高徒學術觀摩展演活動”,于第20屆義烏市文化藝術節(jié)期間在浙江省義烏市隆重舉辦。
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名譽會長羅揚,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顧問、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攜徒宋丹紅,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會長、四川清音表演藝術家程永玲攜徒任平,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吳文科,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副會長、蘇州彈詞表演藝術家金麗生攜徒郁群,快板書表演藝術家、曲藝作家王印權,義烏道情表演藝術家葉英盛攜徒朱履福,相聲表演藝術家劉洪沂攜徒李偉建及搭檔武賓,二人轉表演藝術家閆書平及其搭檔佟長江,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常務理事、音樂學博士陳爽,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學術秘書、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副秘書長張亞昕,浙江省群眾藝術館培訓部主任周明岐,浙江省曲藝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莊潔,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曲藝家協(xié)會秘書長汪國芳等各地來賓,以及浙江省金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兼義烏市人民政府市長何美華,浙江省金華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朱江龍,義烏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迎,義烏市政協(xié)副主席劉峻,中共義烏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京義,義烏市文聯(lián)主席樓小明,中共義烏市佛堂鎮(zhèn)委書記董利明,義烏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樓煥然,金華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義烏市文化館館長樓亞群,義烏道情傳承基地校長傅利民等50余人參加了論壇暨展演活動。
“中國曲藝傳承論壇暨名師高徒學術觀摩展演活動”由中國曲藝傳承論壇和中國曲藝名師高徒學術觀摩展演兩項內容組成。其中中國曲藝傳承論壇11月5日上午在義烏市義烏伊美廣場酒店舉行。與會者圍繞“名師高徒的造就及在曲藝傳承中的引領與中堅作用”這個主題,本著“交流中國曲藝傳承經驗,推動中國曲藝繁榮發(fā)展”的目的,結合實際談感受,暢所欲言獻心得,交流了各自的經驗,也達成了諸多共識。大家一致認為,曲藝傳承,人才為本;名師高徒,示范帶動。培養(yǎng)大批技藝精湛、德藝雙馨的各類曲藝新人,是傳承曲藝藝術,繁榮曲藝事業(yè)的核心與關鍵所在,呼吁國家有關方面盡快修補有關曲藝發(fā)展的制度缺陷,完善相關政策,通過確立曲藝的學科地位和發(fā)展曲藝的高等教育,推動傳統(tǒng)曲藝的現代發(fā)展。中國曲藝名師高徒學術觀摩展演11月5日晚在義烏市佛堂古鎮(zhèn)舉行。劉蘭芳與徒弟宋丹紅分別表演了北京評書《康熙買馬》和《溫酒斬華雄》,程永玲與徒弟任平表演了四川清音《小放風箏》和《錦水吟》,金麗生與徒弟郁群表演了蘇州彈詞開篇《不怕難》和選曲對唱《鶯鶯操琴》,王印權表演了新編快板書《少與多》,劉洪沂和徒弟李偉建及其搭檔武賓分別表演了對口相聲《師徒斗智》和《彩鈴聲聲》,閆書平與搭檔佟長江表演了二人轉《包公斷太后》,葉英盛與徒弟朱履福分別表演了義烏道情《乾隆皇帝吃紅糖》和《雞毛換出大世界》。整臺晚會群星輝耀,高潮迭起,集中展示了這些名師高徒的藝術風采。來自四鄰八鄉(xiāng)的4萬多名當地群眾聚集在露天搭建的臨時舞臺及電子顯示屏前,駐足觀看了這臺歷時兩個半小時且正宗、純粹、地道、精彩的曲藝演出。
做好傳承工作 推動曲藝繁榮
□ 羅 揚(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中國曲協(xié)名譽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名譽會長)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給包括曲藝事業(yè)在內的文藝和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指明了新方向,也增加了新動力。對于曲藝的傳承工作來說,全會作出的決定精神,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多出優(yōu)秀人才,多出優(yōu)秀作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曲藝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任務。人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決定因素,多出優(yōu)秀作品,關鍵要靠多出優(yōu)秀人才。不斷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人才,建設一支大家名師牽頭的堅強曲藝大軍,應當成為我們做好曲藝傳承工作的重要內容。
應該肯定,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通過曲藝界的不懈努力,涌現了許多杰出的藝術人才,為整個事業(yè)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曲藝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影響,與這些大家名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我們應當感謝那些為了培養(yǎng)曲藝新人做出杰出貢獻的大家名師們的精心工作,也應當感謝為了承續(xù)曲藝血脈而志存高遠、不斷進取的高徒新秀們的刻苦努力。
經驗證明,只有一代又一代曲藝家都能沿著名師和高徒的路徑去追求和發(fā)展,曲藝事業(yè)才能不斷前進。然而,出名師和出高徒都不會那么容易?,F代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標準,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又有業(yè)務專長。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要求。遠的不說,像已經去世的王尊三、韓起祥、高元鈞、侯寶林、駱玉笙、李潤杰、周漢昌、蔣月泉、趙錚等等同志,都在培養(yǎng)新人和創(chuàng)演實踐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稱得上德藝雙馨,起到了上承下傳的事業(yè)發(fā)展作用,盡到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應有責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懷念和效法。他們曾經既是事業(yè)發(fā)展的人才中堅,也是青年同行的學習典范。今天的曲藝傳承工作,應當繼承和發(fā)揚這些前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讓每一個曲藝工作者都能朝著名師和高徒的目標闊步邁進。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當今的曲藝傳承工作與時代對曲藝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許多的困難。比如,曲藝至今還沒有自己的高等院校;國家頒布的“學科目錄”之中,也沒有曲藝的戶籍與地位。過去一個時期以來,許多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曾經多次就此問題提出議案與提案,都未得到有關部門的積極響應和相應重視。而傳統(tǒng)的拜師收徒與口傳心授方式及其藝術文化傳承手段,也由于種種原因名存實亡。凡此都給傳統(tǒng)曲藝的現代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嚴重阻礙,急需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加以改進和消除。我相信,隨著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自覺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有十七屆六中全會的精神指引,此類影響曲藝深刻傳承的現實問題,一定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妥善解決。
科學有效地傳承評書藝術
□ 劉蘭芳(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曲協(xié)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顧問)
傳承的重要性對于任何藝術的發(fā)展都是不言而喻的。對于我所從事的評書藝術的發(fā)展來說,傳承工作同樣十分重要。
藝術傳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也可以說是手段,就是師傅帶徒弟。對此我有深切的體會。
我是1959年以學員身份進入鞍山曲藝團的。在那里,我?guī)煚斱w玉峰給我傳授了《三俠五義》,師傅孫惠文給我傳授了《呼楊合兵》和《三下南唐》,師伯楊呈田給我傳授了《岳飛傳》。我從他們身上既學到了說書的藝術,又學到了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長,浸透著他們的心血與汗水。師恩如天,沒齒難忘。后來,我在教徒的過程中,也學習師傅的做法,努力對徒弟做到愛心、誠心、熱心、傾心、細心和耐心,讓徒弟感受到慈心、貼心、關心和順心。當然,要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有一定的操守。
第一,師傅對徒弟必須毫不保守,傾囊相授。舊社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觀念必須改變。相反,要像一句俗話所說的那樣,盡力做到“師徒如父子”,互相疼愛,互相體貼,彼此親近。還有一句諺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钡谕降艿目炭嗯χ?,師傅永遠要擔當一份責任,信守一種承諾,把自己身懷的絕藝毫無保留地全部傳授給徒弟,這樣才能教出優(yōu)秀的徒弟來。
第二,師傅必須掌握有效的傳授方法,堅持因材施教?,F在時代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再完全適宜,再加上有了錄音機、錄像機和電腦,藝術傳承的技術手段日趨豐富。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與耳濡目染已經過時,臺上表演的種種技巧包括交代情節(jié),刻畫人物的聲音、語氣、身架、眼神以及精氣神等等,只有隨師長期觀摩切磋,才能真正學到手。好比學習書法,必須堅持臨池,天長日久才見功效。
第三,師傅必須為人師表,當好徒弟的榜樣。無論做人做藝,都應做出表率。比如在創(chuàng)演上,一定要多出新節(jié)目。我給自己立過一個規(guī)矩,爭取一年上一部新書,幾十年下來,基本做到了。僅以近年為例,就與人合作推出了《軒轅黃帝》《陳毅傳》《紅樓夢》《話說泰山》《虞舜大傳》《中國母親風采》《中華好人頌》等各類新節(jié)目。未必全是經典,但能拋磚引玉。這些節(jié)目出來后,還要邊說邊改,“一遍拆洗一遍新”。我說徒弟說,你演他也演。若干年后,或許有的也可成為傳統(tǒng)節(jié)目。這就為評書藝術豐富了寶庫。
第四,師傅也應學習徒弟的優(yōu)點,力爭教學相長。人各有長,師徒之間也不例外。教授徒弟的過程,也是師傅自身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我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收徒,至今共有27個徒弟。如今67歲了,在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方面比徒弟慢,甚至遲鈍跟不上。怎么辦?向徒弟學。這雖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只要拉下面子、放下架子,不恥下問,心甘情愿地當徒弟的學生,才能成為稱職的師傅。
名師高徒對曲藝傳承的意義
□ 程永玲(中國曲協(xié)副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會長)
名師和高徒,對于任何一種技藝的傳承來說,都是最佳的寫照與高格的追求。曲藝的藝術傳承也是如此。今天重申“名師高徒”的重要意義,強調“名師高徒”的傳承途徑,展示“名師高徒”的喜人成績,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名師來傳授技藝,有更多的新人來學習曲藝,通過倡導名師與高徒的良性互動,促進曲藝傳統(tǒng)的深刻繼承和曲藝創(chuàng)演的發(fā)展繁榮。出名師和出高徒,因而應當成為曲藝界追求自身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名師不僅僅是有名氣的老師,更應該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的老師。記得相聲界一位前輩說過:“名師者,明白之師也?!彼粌H該有真才實學且誨人不倦,更重要的是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他不是簡單地依照自己“克隆”出一批僅僅是像自己的學生,而是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條件,培養(yǎng)出風格鮮明的高質量人才。
要想成為高徒,條件固然很多,不但要有一定的先天條件,并且真正愛上這門技藝;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學好這門技藝的刻苦精神與良好悟性。對于老師所教,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高徒之“高”,首先就是刻苦學習的態(tài)度與悟性之高,然后才是成才之后的技能與本領之高,同時還是踏實做人的品德與操守之高。
“名師高徒”的藝術傳承好處很多。首先,向名師學習,可以事半功倍。初學者一開始就幸運地擁有一位好老師,就好比登山者有了一位好向導。在名師指導下,他會少走彎路。他不必再去親歷那些失敗的教訓與彷徨的困惑,也不會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更不會在歧途上沾沾自喜,“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其次,向名師學習,可以更好地保證藝不變質。我的師傅李月秋把“李派”四川清音傳給我,我又傳給我的徒弟任平、施敏、劉明輝等。其間,時間跨越了半個世紀,變化是理所當然的。但無論怎樣變,“李派”四川清音的精髓沒有變。我再三強調,不創(chuàng)新的徒弟不是好徒弟,各人要結合自身的藝術氣質和表演特長,形成自已獨有的演唱風格。再次,名師對于高徒,肯定能幫助其快速成才。名師的呵護,會讓高徒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更加平順一些,至少會減少不少的阻礙。
高徒超越名師,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害怕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敢超越老師的學生也不是好學生。藝術家都屬于自己的時代,每個時代都珍愛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家。功成名就的高徒,只會增添名師的光彩。而如果每個優(yōu)秀的曲藝家都能把自己鐘愛的藝術通過培養(yǎng)高徒的方式有效地傳承下去,則我們的事業(yè)才有可能會永葆青春、永不衰敗。
強化曲藝研究 促進深度傳承
吳文科(中國曲協(xié)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
對于曲藝的傳承而言,不只存在著藝術本體的知識與技能傳承,還有著學術形態(tài)的歷史與理論傳承。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學術研究對于曲藝文化的整理保存和藝術規(guī)律的升華總結,更在全面、系統(tǒng)的層級里和深入、精專的向度上為曲藝藝術乃至曲藝文化的承續(xù)延傳,提供了更加深刻也更為恒久的可能。
比如,對于曲藝文獻和藝術資料的記錄整理與考辨留存,就是保存和傳承曲藝的歷史文化知識與藝術模板標本的重要工作。尤其對于主要是屬口頭創(chuàng)作、口述表演、口口相授、口耳相傳的傳統(tǒng)曲藝來說,其藝術的文化存在方式,極少葆有文字的形態(tài)。致使敦煌變文、宋元話本、成化詞話和子弟書詞等等,成為極其罕見的曲本文獻。有關古代曲藝的其他歷史和藝術資料,更是極為稀缺,正史不載,野史零星。要了解和研究古代曲藝的發(fā)展歷史,只能從諸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盛錄》《醉翁談錄》《揚州畫舫錄》《清稗類鈔》等宋元明清時期的筆記雜錄里去剔抉。發(fā)掘整理和編纂出版相關的文獻資料,因而成為借助文獻學研究傳承曲藝文化的重要內容。
再如,對于曲藝歷史與理論的研究,就是對于曲藝傳統(tǒng)及創(chuàng)演規(guī)律的體認與闡發(fā),也是對于前輩藝人藝術積累及審美創(chuàng)造的梳理與總結。意義在于通過歸納、分析、抽象和升華,為世人系統(tǒng)學習曲藝知識、全面掌握曲藝技能、深刻把握曲藝規(guī)律、持續(xù)推進曲藝繁榮,提供高點起飛的學理支撐。
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在學術研究的意義上傳承曲藝藝術與文化的工作,做得還很不夠。自魯迅先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將宋元話本納入文學史的研究范疇,進而開啟現代意義的曲藝學研究以來,有關曲藝的學術研究工作雖然歷經近百年的發(fā)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與曲藝文化的傳承需求及曲藝藝術的自覺訴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其主要表現,一是人才隊伍匱乏,二是研究機構稀少,三是學術陣地缺乏,四是學科身份缺失。尤其是曲藝人才孵化機制的不夠健全和完善,使得這門擁有數百上千具體品種的龐大藝術門類,不僅藝術創(chuàng)演專門人才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無從談起,學術研究高端人才的遴選孵化也面臨極大的困難。目前全國僅有兩所中等及專科層級曲藝學校的堪憂現狀,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曲藝人才培養(yǎng)和曲藝傳承發(fā)展的客觀需要。而沒有一份曲藝學術刊物的尷尬現狀及有關部門在藝術學科的制度設計中將曲藝遺忘和排除于“學科目錄”之外(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雜技)的現實遺憾,更使曲藝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無法很好地承擔起深度傳承曲藝文化的神圣使命。
為此,在思考和探討曲藝的傳承問題時,注重并考量對于曲藝的學術研究以及由此構成的深度傳承,意義十分重大,值得社會各界都來關注和關切。
依托古鎮(zhèn)傳統(tǒng) 做好曲藝傳承
董利明(中共義烏市佛堂鎮(zhèn)委書記)
享有“千年古鎮(zhèn)、百年商埠、佛教圣地”盛譽的義烏市佛堂鎮(zhèn)位于義烏市南部的義烏江畔,距馳名世界的“中國小商品城”僅10公里。常住人口8.1萬,流動人口約12萬,2010年被確定為“全國經濟發(fā)達鎮(zhèn)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zhèn)”、“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鎮(zhèn)”,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zhèn)、全國環(huán)境優(yōu)美鎮(zhèn)、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等殊榮。
相傳南朝的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天竺僧達摩來東方傳教,云游義烏雙林寺時,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泛濫,為救百姓,投磬江中。后人為紀念達摩,于投磬處建“渡磬寺”,內有“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八方”等楹聯(lián),之后此地遂名佛堂并沿用至今。
佛堂鎮(zhèn)的商業(yè)文化十分發(fā)達,早在明清時期,這里就聚集著大批徽商與紹商,憑借義烏江與金、蘭、徽、杭通航通商。現存大批古民居都是明末及清朝至民國初期的建筑,白墻青瓦,莊重典雅,結構獨特,巧奪天工。精湛的石雕、磚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畫,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建筑“建筑、繪畫、雕刻”三位一體的特點,被譽為“浙中雕刻博物館”。這里的藝術文化同樣十分發(fā)達且傳統(tǒng)深厚,僅近幾年挖掘整理出來進行傳承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17大類千余個項目。婺劇之外,當地民眾最為癡迷的傳統(tǒng)表演藝術形式,就是曲藝了。有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華道情即義烏道情和享譽一方的小鑼書。從這里走出的葉英美和葉英盛,就是義烏道情的重要代表性藝術家和聞名業(yè)界的曲藝名家。葉英美的道情藝術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演到北京的中南海,并與陜北說書名家韓起祥齊名,業(yè)界時有“南有葉英美,北有韓起祥”的口碑流傳。賈好笑表演的小鑼書節(jié)目,也為佛堂當地藝術一絕,為古鎮(zhèn)百姓所喜聞樂見。
為了傳承保護好義烏道情,佛堂鎮(zhèn)委鎮(zhèn)政府制定了專門規(guī)劃,投入了專項資金,開辟了專業(yè)書場,配備有專人負責,并聘請葉英盛等曲藝名家率徒常年坐場演出。由老街深處的影劇院改造而成的“曲苑書場”,已然成為佛堂古鎮(zhèn)的一個曲藝傳承基地,和依托佛堂老街開展特色旅游的亮麗人文景觀,初步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注入千年古鎮(zhèn)的現代發(fā)展以科學協(xié)調的豐富內涵。特別是在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浙江·佛堂‘十月十’民俗文化節(jié)”期間,以曲藝展演為主要內容之一的文化活動,在金秋時節(jié)慶祝收獲的喜慶日子里,開展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為助力文化小康、構建和諧古鎮(zhèn)發(fā)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次在國家曲藝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相關全國性社會組織以及中共義烏市委宣傳部的組織領導下,借著義烏市第20屆文化藝術節(jié)暨佛堂鎮(zhèn)民俗文化節(jié)的接連舉辦,開展“中國曲藝傳承論壇暨名師高徒學術觀摩展演活動”,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學術的清風,而且營造了藝術的勝景。義烏尤其是佛堂古鎮(zhèn)及其周邊的廣大群眾,在自家門前集中領略了來自全國不同地域各種類型曲藝表演的魅力,一睹包括相聲、快板書、北京評書、蘇州彈詞、四川清音和義烏道情等曲藝門類最為當紅的名師高徒們卓爾不凡的藝術風采,創(chuàng)造了當地廣場演出4萬多人齊聚觀賞的空前記錄。這對于培育我們文化建設的肥沃土壤,提升我們藝術欣賞的審美水平,推動我們的各項工作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闊步邁進,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