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蘿西婭-坦寧的離世標志著超現實主義運動最終曲終人散
多蘿西婭-坦寧自畫像《生日》,1942
1942 年的一天, 達達派風云人物、超現實主義創(chuàng)始人馬克斯-恩斯特(MaxErnst)來到多蘿西婭-坦寧(DorotheaTanning)的畫室,看到了她那幅名為《生日》(Birthday)的自畫像(在畫中,上身半裸的她站在數道門前,腳邊趴著一只奇怪的生物:帶翅膀的狐猴),并和她一起下國際象棋。一盤棋終了,兩人墜入了愛河。
70 年后,2012 年1 月31 日,多蘿西婭-坦寧去世,享年101 歲。她的離世標志著那場風起云涌的超現實主義運動最終曲終人散。
多蘿西婭.坦寧1910 年8 月25 日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蓋爾斯堡,20 歲只身前往芝加哥學習繪畫。5 年后,口袋里揣著25 美元的她又前往紐約尋夢。1936 年12 月,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的名為“奇妙藝術、達達與超現實主義”的展覽轟動全球,坦寧也為這些新銳作品所折服,更意識到超現實主義與自己正在探尋的畫風不謀而合,這讓她感到很興奮。除了畫畫外,坦寧為了糊口也替不少店家畫廣告畫。梅西百貨的藝術總監(jiān)十分欣賞她為公司畫的那些時裝廣告,于是把她介紹給了紐約著名畫商朱利安-列維(JulienLevy)。列維對她的作品大加贊賞,并在1944年和1948 年先后為她舉辦了兩次個人畫展。通過列維,她認識了那些因逃避納粹而來到美國的歐洲超現實主義畫家們。
1946 年,馬克斯-恩斯特和坦寧,再加上攝影大師曼-雷(Man Ray) 和他的女友朱麗葉-布勞內(Juliet Browner),在紐約一起舉行了婚禮。坦寧正式成為這個藝術精英圈的女主人,與安德烈-布勒東(Andre Breton)、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胡安-米羅(JoanMiro)、雷內-馬格里特(Rene Magritte)、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帕布羅-畢加索(PabloPicasso)、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喬治-巴蘭欽(GeorgeBalanchine)成了好友,她還曾為舞蹈大師巴蘭欽設計了不少演出服。在整個四五十年代,坦寧畫作頗豐,寫實的人與物融合夢境般的背景,堪稱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除《生日》外,她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還有《小夜曲》(A LittleNight Music),現收藏于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
1949 年,坦寧和恩斯特搬到戰(zhàn)后的法國定居。相比藝術風氣濃郁的巴黎,他們更喜歡恬靜宜居的普羅旺斯。50 年代中期,坦寧的畫風開始轉變。完整的形態(tài)被打破,出現越來越多的碎片和棱角,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像是“敲碎了的玻璃”。這一時期,她的代表作是《失眠》(Insomnia),完成于1957 年,現收藏于斯德哥爾摩現代博物館。到了60 年代,坦寧的畫風已完全轉向抽象,不過女性意識仍是她堅持不懈的主題。從1969 年開始,她涉足軟雕塑領域,隨后花4 年時間完成了名為“帕沃旅館202 房間”的布藝雕塑,現收藏于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
1976 年,84 歲的恩斯特在巴黎去世。幾年后,形單影只的坦寧搬回了紐約。這段時間里,他與美國詩人詹姆斯-梅利爾(James Merrill)成為好友。她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我人生中的那一段,我為失去摯愛而萬念俱灰,是他讓我意識到了,生活依舊美好。于是我重新拿起畫筆,還開始寫作,就那樣又獨自創(chuàng)作了20 個年頭,至今依然不輟。這要歸功于吉米,也證明他是對的?!?nbsp;身為同志的梅利爾與當時多位美國女性藝術家交情濃厚,除坦寧外還包括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電影人瑪雅-黛倫(Maya Deren)等。在好友的鼓勵下,坦寧迎來了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多產期,全新的油畫和拼貼作品不斷誕生,在歐美等地辦了多個個展。1986 年,她開始寫人生第一本書——回憶錄《生日》;2004 年發(fā)表了詩集《目錄》(A Tableof Content)和短篇小說《分歧:周末》(Chasm :A Weekend)。晚年的坦寧一直堅持創(chuàng)作,相比藝術,文學成了她的新天地。這幾年,坦寧的詩歌新作常常會出現在《新共和》、《耶魯書評》、《巴黎書評》、《紐約客》等刊物上,去年她還出版了第二部詩集《Coming to That》。
作為一名女性主義者,坦寧從不讓恩斯特稱她為“妻子”,而且終身未育?!拔沂址磳Ψ毖芎蟠@事,至少對人類繁衍來說,肯定是這態(tài)度。如果能讓我來設計的話,男方女方都能懷孕,具體誰懷要丟硬幣決定。那樣的話,大家平等,沒有了強奸,也沒有了‘女性藝術家’這種惡心的稱謂?!?/p>
2002 年接受媒體訪問時,91 歲的坦寧曾幽默地回答:“關于我仍在這兒沒走這件事,我能說的,只有抱歉?!碑斎?,人們不會因為坦寧的離去而遺忘那場轟轟烈烈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就在她去世前兩天,一場名為“奇境記:墨西哥及美國女性藝術家的超現實主義奇遇”的大型展覽在洛杉磯藝術博物館開幕,坦寧-弗里達(Frida Kahlo)、瑪雅-黛倫和露易絲-布爾茹瓦(Louise Bourgeois)等女藝術家的作品首次一同出現在觀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