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純全的一級獨立自由勛章
在山東臨沂費縣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的展柜中珍藏著一枚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勛章圖案外形是一個八角的形狀,中間鐫刻著紅星照耀下的延安寶塔山,四邊環(huán)繞著花紋圖飾。這樣一枚小小的勛章,卻烙印下一段烽火歲月,記錄著一段崢嶸往事,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zhàn)中的中流砥柱和民族先鋒作用,折射出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的生生不息之光。
大青山位于蒙山東麓,海拔686.2米,是費縣、沂南、蒙陰3縣交界處的最高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青山一帶是沂蒙抗日根據(jù)地的中心地區(qū)。1941年初,日偽軍5萬余人,對沂蒙抗日根據(jù)地實行長達近兩個月的“鐵壁合圍”大掃蕩。敵之合圍被粉碎后,抗大一分校于11月29日奉命返回大青山地區(qū),重新開學上課。同時,八路軍第115師準備于綠門山一帶打擊日軍。為保證機關安全,令非戰(zhàn)斗人員向大青山地區(qū)轉移。
11月30日拂曉,敵獨立混成第10旅團及各據(jù)點日偽軍5000余人,對大青山地區(qū)進行“清剿”??勾笠环中<爸泄采綎|分局、省戰(zhàn)工會、115師等機關近6000名非武裝人員,誤入敵“清剿”圈,形勢萬分危急??勾笠环中PiL周純全臨危受命,沉著指揮一分校五大隊,搶占有利地形,誓死頂住敵人,掩護大部隊突圍。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突圍中傷亡慘重。省戰(zhàn)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德國共產黨員、太平洋國際學會記者漢斯·希伯,115師敵工部部長王立人等300余人壯烈犧牲,山東分局組織部部長李林等500余人負傷。擔負掩護任務的抗大一分校的勇士們,以低劣裝備,與敵人英勇拼殺,粉碎了侵略者的重兵“清剿”,成功保衛(wèi)了山東省黨政軍機關,譜寫了空前壯烈的歷史篇章。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于2011年8月啟動建設,以“理想信念、魚水情深”為主題,以大青山勝利突圍戰(zhàn)為主線,全景展示了戰(zhàn)斗中抗大一分校學員和山東黨政軍機關人員不畏強暴、舍生忘死、顧全大局、英勇抗戰(zhàn)的革命英雄事跡,詮釋了英烈們“堅定的信仰”“必勝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沂蒙軍民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魚水深情”。紀念館注重深入挖掘戰(zhàn)斗中抗大學員浴血奮戰(zhàn)、軍民團結一心的典型事例和革命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并大量采用歷史圖片、實物、多媒體沙盤、視頻、油畫、雕塑、場景復原、陶藝長廊等各種展陳手段,還原了歷史的真實,增強了直觀性,極具感染力。
傅泉捐贈的小提琴
這枚一級獨立自由勛章是對周純全艱苦卓絕革命生涯的見證與肯定。1955年2月12日,毛澤東發(fā)布主席令,決定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功人員獨立自由勛章,獨立自由勛章分三級,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分量最重。1939年,時任抗大一分校校長的周純全帶領3000多名學員來到沂蒙山區(qū),開始了在山東長達6年的敵后辦學歷程。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抗美援朝時期,周純全后勤保障方面的過人之處對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13年8月13日,周純全將軍的兒子周宏林帶著父親的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母親的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來到大青山,捐贈給了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周宏林在捐贈儀式上動情地說:“山東費縣,是當年抗大一分?;顒拥闹饕貐^(qū)之一,也是我父母在抗戰(zhàn)期間,主要工作與戰(zhàn)斗過的地方。他們對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懷有深厚的感情。沂蒙、大青山,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成為他們思想上的精神家園。今天,我把這兩枚歷史榮譽勛章,送回老區(qū)來,就如同是在送‘兩位久別的老戰(zhàn)士回家’,回到他們曾經工作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回到他們的親人和戰(zhàn)友身旁……”
除了自由勛章,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館藏傅泉捐贈的小提琴也為參觀者講述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1945年,八路軍準備解放被偽軍固守的魯南重鎮(zhèn)臨沂城。攻城前夕,山東軍區(qū)領導派文工團的肖民和傅泉去做瓦解敵軍的工作。他倆來到城墻邊,趴在護城河外的屋脊上向敵軍喊話。告訴他們:“沂河兩岸的老百姓受盡欺凌,不要再替日本鬼子賣命了。大家都是老鄉(xiāng),八路軍要攻城了,不要向我們開槍,只把槍往天上放。”喊完話后,肖民就用這把小提琴拉起了《沂蒙山小調》。優(yōu)美的旋律打動了守城的敵軍,在隨后的戰(zhàn)斗中,他們把槍口朝向天空,八路軍得以順利收復了臨沂城。
這首在當時發(fā)揮著重大作用的《沂蒙山小調》于1940年春誕生在費縣的白石屋村,曲調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根據(jù)山東、河南一帶逃荒賣唱人所唱的曲子加工而成,歌詞由團員阮若珊創(chuàng)作,當時歌曲取名《反對黃沙會》,內容主要是控訴黃沙會的罪行,揭露黃沙會的陰謀。到了1940年8月,隨著形勢任務的發(fā)展變化,李林和阮若珊對《反對黃沙會》進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兩段歌詞的基礎上,將反對黃沙會內容的詞句改為了抗日的內容,定名為《沂蒙小調》。之后,山東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又根據(jù)需要,在保留了前兩段歌詞的基礎上,續(xù)寫了后兩段歌詞,重新記錄了曲譜,才成為大家現(xiàn)在所熟悉的《沂蒙山小調》。
如今,這首經典紅歌已經傳唱了80年,追尋著小提琴的記憶,我們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并從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收獲紅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