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熱播說起
最近,一部講述植樹造林的主旋律電視劇火了,雖然主演都是新人,卻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年齡層的粉絲。中途有兩天沒播,竟然還有觀眾致電電視臺詢問,這樣的“催更”居然還上了熱搜榜,這部電視劇就是《最美的青春》 。
正是兩部古裝宮斗劇《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熱播之際,而這部被“催更”的《最美的青春》 ,并不是時下流行的所謂“爆款” 。不是偶像劇、古裝劇、仙俠劇,沒有當紅明星大咖,演員普普通通,有的甚至是第一次演戲。它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qū)的風沙危害,一群造林人在河北承德境內(nèi)高原荒漠塞罕壩建立機械林場,抵御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劇中以馮程、覃雪梅等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克服種種困難,在荒漠上營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幾十年前的故事,又發(fā)生在荒漠上,表現(xiàn)一代年輕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揮灑熱血”的奉獻精神。這一題材對于很多當下衣食無憂、熱衷網(wǎng)劇的年輕人來說,是陌生而新鮮的,但要他們理解并認同這種精神,其實并不容易。不少網(wǎng)友卻表示,本來是陪著父母看的,結果自己也看得停不下來。有網(wǎng)友說:“ 《最美的青春》大概是最近為數(shù)不多的全家人能一起看的電視劇了,現(xiàn)在每天晚上的功課就是和爸媽討論劇情。 ”“比起在某花園看流星雨,我更愿意在塞罕壩植樹。 ”
傳遞共同價值是這部作品的一大亮點。它一反“草根逆襲”等套路,“演出了青春熱血的感覺” ,劇中表現(xiàn)的青年人的理想追求,不僅喚起了父母那一輩人的青春記憶,也激起了年輕人為理想奮斗的熱情。
現(xiàn)在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是“穿越劇”“玄幻劇”培養(yǎng)出來的,他們耳濡目染的是電視劇中后宮、職場的勾心斗角,或者“真人秀”“網(wǎng)感”的刺激。在大數(shù)據(jù)和相關算法越來越精準定位受眾的技術加持下,大眾文化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分眾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每個觀眾都封閉在自己的趣味區(qū)間,欣賞著私人定制一般符合“需要”的作品,視野越來越狹窄,而且嚴重缺乏和其他代際、階層接受群體的交流和共鳴,這種潛在的“需要”也受到了遮蔽。是《最美的青春》的受歡迎提醒了我們,年輕人的奉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揮灑熱血” ,相比于偶像劇中的“愛情” 、仙俠劇中的“斬妖除魔” ,是更有公共性的價值取向,無論是前網(wǎng)絡時代的父母一輩,還是今天的“網(wǎng)絡原住民” ,他們的審美需求中都有著對青春、理想、信念的充分表述的渴望,這是真正能夠點燃生命、喚起熱情,賦予決心和力量,并催人付諸實踐的“大主題” 。
如今的年輕人受影視劇影響,總是被“白富美”“高富帥”等審美標準裹挾,總是被“成功焦慮”“財富焦慮”等價值判斷誤導,這種影視文化構建出來的價值觀、人生觀是亟須改變的。 《最美的青春》正是表達了對青春的理解、對青春價值的感悟和思考,它重視的是年輕人的個性、熱情、夢想,肯定的是他們的奉獻、進取和責任擔當。它讓我們思考,影視劇應該表現(xiàn)怎樣的青春,應該鼓勵年輕人走上怎樣的人生道路。通過鮮活生動的青年形象,讓青年能夠從中獲得有意義的啟示、獲得前行的力量,像這樣的電視劇目前還十分不足。
面對可選擇的題材、樣式越來越五花八門,受眾口味越來越細分,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播出平臺更應該關注的也許不是時下又有什么新潮流,而是有哪些主題永遠值得創(chuàng)作和欣賞。沒有人能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堅守理想、勇于奮斗這種青年的精神、信念,無論什么時代都會引起共鳴,青年是影視劇文化最大的接受群體,創(chuàng)作者應該把塑造符合時代、國家、社會需要的青年文化作為自身的責任,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