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兩會時。“跑兩會”總能讓自己找到了更好的狀態(tài)——精神抖擻、動作敏捷、積極主動,看見哪兒人扎堆不問緣由就往上沖,在各個會場近乎瘋狂地逮人逮素材,雖然看起來似乎有點盲目憨傻,但那種剛接觸新聞行業(yè)時所抱有的對職業(yè)的敬意和理想主義,卻在內心燃燒和激蕩。那是滿載而歸的累,讓人感覺跟時代如此緊密相連。
時代日新月異。從自拍桿、VR眼鏡到今年的“二維碼”“鋼鐵俠”,每年的兩會“神器”都會吸引大量的眼球。“熱詞”是另一個維度的關注,就像春暖花開自然給人一種明媚的、熱烈的振奮,代表委員們用得最多或記者提問最頻繁的詞兒,往往豁然給人提供了春潮涌動的方向、力度和溫度。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大家對文化的關注不僅限于可見的、物質的層面,而是注入了更專業(yè)的理解和更柔韌的情感。
在政協(xié)分組討論中,不管是戲劇界、美術界還是從事非遺保護的,許多委員都談到了傳統(tǒng)文化。前不久,中央出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因此,在采訪過程中,其實預料到會有相關的討論。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大家的討論那么樸實和深入,既不避諱問題,也充滿了文化的自信和凝聚共識的誠懇。
朱樂耕委員談到,對文化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物質的層面,不是把器物做得精細就叫有文化,而是要關注人的精神需求,體現(xiàn)出人的審美觀念。田青委員舉例子說到,有個地方貼對聯(lián)一邊順,違背了基本的常識,如今大家都說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說明國家重視并逐漸形成了社會共識,但首先得學、得懂,像非遺保護中,不懂就可能會損害非遺的原真性。我知道,許多代表委員或長期在相關領域工作,或經過豐富的調查研究,他們的議案提案是沉甸甸的。
當我們談文化時,我們在談些什么?在法語涵義中,“文化”經歷了從“土地的耕作”到“精神的培育”的過程?;蛟S,我們的文化自信就來自于實干,那延綿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亦皆由于此。不少委員都提到了如何落實、如何體現(xiàn)文化自信的問題,特別是對傳統(tǒng)文化給予了高度關注。3月2日,吳為山委員的雕塑《問道》在中央黨校揭幕。兩會期間,他接受記者采訪,談到“孔子問道于老子”的典故,說文化需要在包容的互動中彰顯出來,在當今世界,弘揚傳統(tǒng)文化更要走出去。針對戲曲進校園的話題,趙葆秀委員表示,希望研究、整理一批完整的京劇劇目,讓孩子們看到更多故事性強、情節(jié)完整的作品,觀看前輔之以歷史老師的講解以及專業(yè)人士的引導欣賞。從宏觀到具體,滿滿都是愛,是有真切體驗、能夠付諸實踐的建議。實干興邦,文化何嘗不是呢?
那天離開會場,在走廊里看到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小記者,他們圍著韓必省委員要簽名,歡呼雀躍的樣子讓人油然歡喜。我想,或許是課外實踐吧。我沒有要被搶走飯碗的感覺,而是覺得他們能有條件、有機會獲得這樣的經歷,是多么幸運;同時,他們浸潤在這個文化的語境中,對于我們的文化當然也是幸運的。我想,這也許正是我們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