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為一門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應該特別注意與時代生活和精神的對接。書法家要提高閱讀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不能做社會生活的旁觀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將嶄新生活內(nèi)容和時代氣息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去,是當代書法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當下的書法活動運作與書法家的努力推動中,應該特別注意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第九次全國作代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的兩個關鍵詞:“文化自信”“與時代同頻共振”。
關于“文化自信”,應該立足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所有的創(chuàng)新,本來都是“百花齊放”中的各色花朵,原不必千篇一律。但在書法創(chuàng)新的最高層次上,必然會傾向于“洋為中用”中的“中”這一本體,而不是“中為洋用”?!爸小笔歉?,是主體;丟掉了這個根本,就意味著“文化自信”的失落;而成功的創(chuàng)新,必然會成為時代的標桿——從高原再走向高峰。目前書法界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普及面廣泛程度無與倫比。但缺少的,正是這個“高峰”。它應當成為今日中國書法發(fā)展最重要的目標。
關于“與時代同頻共振”,相比于其他藝術門類,書法的定位是傳統(tǒng)藝術,學書法入門先臨古帖,又在書寫文字內(nèi)容上多取古詩詞。所以它最難于“與時代同頻共振”,因為古文化(書法)之與今時事(社會)“頻”既非同,亦難共“振”。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后,我們應當重新建立起對書法的認知。第一,是把書法之“頻”調到當下這個時代上來,以書法記錄這個偉大時代。第二,是與社會發(fā)展、民眾生活、衣食住行、喜怒哀樂乃至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登月潛海等進行互動,形成共“振”。于書法而言,既要保留詩詞歌賦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舊內(nèi)容,又要開拓介入今天社會新聞、民生敘事的新題材。舊內(nèi)容的延續(xù)和堅守,表明我們“不忘初心”,對來源有深切的眷戀與把握,對“我是誰”的哲學命題了如指掌。而新題材的開拓,則是我們希望書法在這個時代能成為盛世繁榮不斷前行的真實寫照。它不僅僅是書房里書案上風雅絕倫的王羲之、蘇東坡;它還應該成為火熱的社會生活與發(fā)展之事實事件的觀察、傳播、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歌頌美好的藝術傳導器與窗口。
“同頻”是一個立場與視角問題。書法有作為傳統(tǒng)經(jīng)典國學詩詞歌賦的舊內(nèi)容,這是滋養(yǎng)我們民族幾千年文明的“初心”,是書法的母體,必須獲得最珍愛的善待。但書法面對千變?nèi)f化、豐富多彩的時代變遷、社會進步,又不能無動于衷,而必須積極投身于這個偉大的時代,與人民、與社會、與時代、與當下同呼吸共命運,因此又要不斷尋求新拓展新題材。不忘舊內(nèi)容,尋求新題材,是書法“同頻”在立場、視角上的責任和應有擔當。
有了“同頻”,還要“共振”?!巴l”是靜態(tài)的選擇與確定,而“共振”卻是動態(tài)的互動、介入和推進。書法在過去幾千年間,本色就是“日常書寫”。成為藝術表現(xiàn)和“演藝”,只抄錄古詩詞,作為完全的觀賞對象,是后來書法退出實用舞臺之后的事。那么,在今天,當書法被置身于這個風云際會的偉大時代中,它對于生活的投入、融會、提煉能力,必將在激蕩的社會大潮中被不斷磨練、打造、開掘、提升,從而使今天的書法藝術更接地氣,更關注國家大政方針和百姓衣食住行,并成為它們呈現(xiàn)的一個大窗口大平臺。亦即是說:“共振”的關鍵,是要“振”動起來?;コ饣パa、互映互動。這樣的時代要求,在習慣于抄錄古典詩詞歌賦的書法家而言,是必須面對的最大的時代挑戰(zhàn)與藝術挑戰(zhàn)。
從2012年起,我嘗試著以“社會記史”“民生書法”為新題材,以精練的書法形式語言和技法,日評一事,與時代“同頻共振”,因時(事)而動,隨時(事)而行,到目前為止,每天記錄評價反映社會變遷和百姓甘苦,已堅持了五年,約得1500多件,已經(jīng)初具浩瀚博大的書法創(chuàng)作之象。我計劃再堅持五年,以十年為期,用書法藝術來同步地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與它“同頻共振”,讓書法真正與時代社會血脈相融,筋骨相連,呼吸相通。這部規(guī)模龐大的、由3000多件組合而成的、積十年心血所聚的大型史詩式作品群,希望能成為當代書法中無可取代的標志性精品力作,而建立起一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新樣板,作為對培育、滋養(yǎng)我們成長的偉大時代與偉大傳統(tǒng)的精心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