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后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并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五爪龍(腳趾)四爪到五爪發(fā)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jīng)商周,延續(xù)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并逢,產(chǎn)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并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xù)沿用,并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tài),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于商周,但作為藝術(shù)分期的應龍,可能始于秦,盛于漢,延續(xù)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于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于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后的現(xiàn)當代。由于龍與封建統(tǒng)治者脫離了關(guān)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xiàn)四爪龍后,已經(jīng)開始閉關(guān)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tǒng)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三爪
四爪
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