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有著圖徽和標志的意義,那么,什么是龍的精神呢?龍的精神可以用團結凝聚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奮發(fā)開拓的精神和與天和諧的精神來概括。何以這樣說呢?
龍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當年黃帝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龍是出了大力的,涿鹿之戰(zhàn)中,黃帝用雄渾的龍吟威懾敵方,并有一條生有雙翅的應龍,為黃帝的事業(yè)沖鋒陷陣。況且,神話中的黃帝本身就是“黃龍體”,炎帝也是其母感神龍而生的“龍種”,炎黃部落的融合,自然是龍族的融合了。再者,先秦是中華民族的形成期,與此同步,龍的形象也在先秦各代得以長足發(fā)展,由雜多而整合,由粗簡而趨美。就龍自身來說,也體現(xiàn)了一個“合”字,它不但集合了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還融合了云、雷電、虹霓、龍卷風等自然天象。正由于上述因素,我們講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
神話里的大禹是從父親腹中蹦出來的一條虬龍了。虬龍禹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根治泛濫天下的洪水。他“盡力溝洫,導川夷岳”,三過家門而不入,堪稱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典范。而其麾下的首位功臣,卻是萬苦不辭的應龍。作為開路先鋒,應龍用自己的尾巴劃地,劃到哪里,大禹就把河川道路延伸到哪里。以后的歲月里,龍又成了雨師和水神,興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于是,我們看到了演繹在全國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禱龍習俗,看到了勞苦百姓因普降甘霖、旱象解除而酬龍謝龍,而奔走舞蹈,而歡欣落淚。同時,龍又有征瑞的神性,人們相信,作為吉祥嘉瑞的神物,龍能給他們帶來綿延多多的幸福和好運。正是從這兩層意思上講,我們說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
龍是水神,水中行走是龍的拿手好戲;龍又是天神,騰飛云天是龍的看家本領。無論水中行還是天上飛,要行得快,要飛得高,都得昂首揚鬣,瞪目振鱗,把勁聚起來,把神抖起來,奮力開拓,全速前進。因此,我們說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fā)開拓的精神。
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云、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chǎn)生的,具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等神性的一種神物。導致龍形成的動物和天象,代表著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們講的自然界。先民們是將自己對身外世界的畏懼、疑惑、想象、崇拜、依賴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xiàn)到龍的形象中了。換句話說,龍是人天關系的形象化表述。所以,說龍是古人對天道的理解、對身外眾生的敬重,沒有錯;說龍是人天相通,人和大自然風雨與共甘苦同行的產(chǎn)物,更沒有錯。因此,我們說龍的精神,也就是與天和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