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觀位于北京城北,南距德勝門約16公里,北距昌平城約18公里,東邊是天通苑,位于八達嶺高速路東側(cè),離沙河鎮(zhèn)不遠。
關(guān)于回龍觀的由來,就請您隨著我的這支筆,透過歷史的滾滾塵沙而漫溯古今。
六百多年前,明王朝初期,回龍觀地區(qū)尚是一片牧馬草場,附近的西二旗、西三旗就是由牧馬軍卒的居住地而形成的村落。到了明代中期,弘治皇帝到天壽山拜謁皇陵,往來經(jīng)過這片牧馬草場,在此建玄福宮。這位皇帝曾迷戀道教,引起文武大臣極為不滿。在宮里修道,要經(jīng)常聽大臣們聒噪,于是弘治帝琢磨著另找地方。他以謁陵駐蹕為由,傳下一道御旨,在沙河南邊的牧馬草場上修建道觀,賜名“玄福觀”。道觀由弘治十七年始建,正德十年建成,并最終改名為“玄福宮”。工程前后持續(xù)了十二年。
據(jù)史冊記載,當年的玄福宮規(guī)模很大,山門即有內(nèi)、外兩重,鐘樓、鼓樓、龍殿、虎殿、左右殿、正殿、南北方丈等俱備。正殿供奉玄武之神,即真武大帝。整座建筑“琳宮貝宇,杰出霄漢,輪奐完美,丹碧輝映”,成為京都城北的一大觀瞻。顯然,玄福宮是明中后期的一座皇家道觀,兼有明帝謁陵時往來途中一處行宮的功能。其建成后,明朝皇帝到天壽山拜謁皇陵,回鑾途中多駐蹕于此。大概就是這個原因,玄福宮又俗稱“回龍觀”,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今天,皇帝的行宮已然殘破,但對于京城的工薪階層而言,這里卻成了購房最理想的地區(q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