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
我不是一個游戲的重度玩家,我玩游戲還是90年代的《紅警》,所以我更想從文化、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文化的哲學角度考慮游戲。
一、電子游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就是摧毀孩子的洪水猛獸嗎?
“游戲”這個名詞本身并不高大上,一說起它,人們往往把它與玩物喪志、網癮關聯(lián)在一起。我認為“游戲”這是一個帶有工業(yè)文明的偏見而產生的稱謂,因為比起工業(yè)文明所形成的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早期類似于“俄羅斯方塊”這類消磨時光的東西的確不夠高大上,而在電子游戲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發(fā)展起來時,人們只能給它這么個很LOW的名字——游戲。
然而,當年我第一次玩《紅警》時,作為一個電視人,我面對著畫面并且可以跟它動起來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天吶,在我指揮千軍萬馬攻城掠地的時候,那不就是人和視頻畫面的互動嘛!
這種互動是有很深的人性基礎的。所有的生命,人、植物只要活著,就是和信息互動的。我們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時時刻刻、每分每秒都在跟這個世界互動,包括大家聽我在這里胡說八道,包括你們正坐在椅子上,而你們屁股上的觸覺細胞一直感知椅子的存在,只是你的大腦暫時把這個信息忽略了。互動是人作為生命的本能,不能互動就是死亡,局部不能互動就是殘疾。而互聯(lián)網解決的恰恰就是信息的雙向互動傳輸,于是,這種干柴與烈火的結合立刻觸發(fā)了全世界所有人的,包括我的喜愛。
所以,我若給游戲,也就是今天的電子游戲下個定義,它應當是:超越于工業(yè)文明的,基于信息文明的,更加能夠滿足人性需求的,人類新的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載體。
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高度來重新認識游戲,沒有高度是做不成事的,也走不遠,甚至會貽誤發(fā)展的戰(zhàn)機。
二、人類某一時期的文化大發(fā)展,往往基于重大的技術進步。
我們再從文化的脈絡看,我們先從中國文化入手。
大家都知道洛陽紙貴是形容文章寫得好,說賈思寫了一篇《三都賦》,人們爭相傳抄,洛陽一時為之紙貴。但大家都忽略了洛陽紙貴必備的條件,第一是洛陽人得識字,不識字誰會去抄???是洛陽大多數中產以上的家庭都識字了,所以才去抄。第二是紙張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社會上隨便就能買到的東西,雖然不像今天這么普及,但一定能買得到,只是供應量還不是很足,要不然也不會抄幾篇文章就把紙價抬高了。也就是說,洛陽紙貴現(xiàn)象是紙張這種重大的技術發(fā)明催生的文化形態(tài)大變革。
我們中國前期是把文字鑄在金鼎上,寫的文字很少,后來寫在甲骨、竹簡、絲綢上,也只能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四個字,連標點符號都不舍得寫,因為寫多了的話,五分之一都是標點符號,就這么一方竹簡,那還能寫什么呀!
后來有了紙張,我們也才有了五個字和七個字的唐詩,再后來有了宋詞,還不過癮,有了元曲。到了印刷術、紙張全部普及以后,改成了明清小說。
大家想過沒有?如果當年曹雪芹老先生是在秦漢時期寫的《紅樓夢》,一部《道德經》才5000多字,就需要若干竹卷,一部《紅樓夢》幾十萬字,那就不是汗牛充棟了,那得一個牛車隊才能拉走!可見整個中國文字文化發(fā)展史幾乎全部都跟技術進步有關。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文化。美國的文化現(xiàn)在公認為世界主流文化,它的代表是好萊塢、百老匯。那么形成這種美國文化的契機是什么呢?
第一是經濟規(guī)模。1895年美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了,經濟是文化的骨架,沒有經濟的支撐是不行的。就像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隨著經濟的沒落,中國文化也變成了 “嘔啞嘲哳難為聽”的鄉(xiāng)音野曲。
但光有經濟骨架也是不行的,文化是肌肉,沒有文化的輔助,經濟(骨架)也是沒有力量的,人家只會把你當成暴發(fā)戶。大家看電影《泰坦尼克》,到了1913年,還是只有歐洲沒落貴族的小姐才肯嫁給美國鋼鐵大王的兒子,那時候歐洲人瞧不起美國人。
第二個契機是經濟危機。1929年,當了幾十年暴發(fā)戶的美國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一直處于上升狀態(tài)的美國人突然失業(yè)了。怎樣打發(fā)沒著沒落的日子呢?看歌劇?太貴??窗爬傥琛⒔豁憳??看不起。當時的美國人最好的選擇就是看便宜的電影,5美分就能看一部,或者十幾個美分看一場通俗的百老匯演出。這種被稱為“口紅經濟”的廉價消費一下子把好萊塢和百老匯給托起來了,從此,歐洲人眼里粗俗野蠻的美國牛仔們有了能夠輔佐、包裝自己經濟的美國文化。
第三個契機是新技術的成熟。電影,絕對是當時的新興技術,百老匯的表演雖然不是新興的,但是百老匯用的聲光電可是新興起來的。如果美國當時不是在這兩個新技術領域,而是跟歐洲PK芭蕾舞、交響樂,那不是缺心眼嘛!文化底蘊和當時經濟條件都不允許!可以說,美國文化能,且只能在新技術帶來的新興領域成長起來。
好了,如果上述三個條件成立的話,那么我們看一下當下的中國,是不是跟當時的美國很像?一是中國經濟規(guī)模已經起來了;二是在互聯(lián)網這一新技術領域,雖然底層技術我們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應用領域我們絕對是世界第一梯隊;三是雖然我們沒有處于1929年那么嚴重的經濟危機中,但至少是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在我老家東北經濟不景氣,所以那里最愛出網紅,游戲的重度玩家東北最多,抖音上最多的就是東北口音,可見經濟壓力下,“口紅經濟”效應何其相似。
所以,我在此大膽做個預判:游戲,甚至包括抖音這種新應用,將是中國文化興起、輸出的重要載體。
三、不要怕游戲庸俗的出身,那是人類新文化形態(tài)的原始起點。
我必須要給游戲洗洗白。大家不要看不起游戲,人類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幾乎都是從低俗、庸俗走出來的,《詩經》里風、雅、頌中的風;陜北的信天游;東北的二人轉;京津地區(qū)的相聲;甚至今天高雅的不粘一點兒灰塵的芭蕾舞等等,它們都是首先從滿足人類最底層、最本能的欲望開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聚攏人氣,形成受眾規(guī)模。但在此之后,它們都會由業(yè)內有文化、有思想的藝術家改造打磨,升級成一種全社會都可以接受,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文化形態(tài)。
早期的相聲其實就是北京天橋下的討飯手段,說得都是葷黃惡俗,大姑娘聽了臉紅,有身份的人不敢聽,還想聽,只能偷著聽的段子。真正敢駐足的都是社會最底層的販夫走卒,一天下來,也收不上幾個銅板。只有經過侯寶林(及他們的師傅)進行改造,才成為一種可以進入劇院和大會堂賣票演出的文化形態(tài)。
從這一角度來說,我今天特別要給文聯(lián)謝力主任,給騰訊的趙治主任點個贊,因為你們組織了這樣的一個會,是在致力于推動和培養(yǎng)游戲界的孔子、侯寶林、曹雪芹的出現(xiàn)啊!
四、暢想“電子游戲” 作為中國文化的新形態(tài)、新載體。
當我們把《山海經》里面的那些異獸和他們的故事搬到游戲里去的時候,那就是中國文化;
當我們把“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種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搬到游戲里去時,那就是中國文化;
當我們把《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這種博大的胸襟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愛搬到游戲里去時,那就是中國文化;
當我們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中國文化的內核放到游戲里,作為游戲過程中的原則和規(guī)則時,那,就是中國文化!當這樣的內容真正繁榮起來,并且被所有中國孩子們接受,而且還能發(fā)揚光大時,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而如果這樣的內容能夠引起外國人的喜愛,并且愿意花錢購買,那就是中國文化的輸出了。
我們不能指望著我們的傳統(tǒng)廣播電視雜志之類的東西大規(guī)模走出國門,至于讓它們引發(fā)中國文化大發(fā)展和大傳播更不現(xiàn)實,這就相當于當年美國人和歐洲人PK芭蕾舞。在傳統(tǒng)的工業(yè)文明的廣電出版等文化領域,西方社會已經構筑了城高池深的壁壘,我們根本進不去,進去了也無法深入內心,中央電視臺很多年以前就以每年幾個億的費用落戶美國有線電視網,但有幾個美國人看呢?能賣出去的才叫文化輸出,送出去的不叫文化輸出。
好了,我最后要說:玩外國《紅警》的我這代已經老了,而你們這些玩中國《王者榮耀》的還年輕,我堅信你們一定能夠把游戲錘煉成一種文化形態(tài),一種中國文化的載體,加油!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