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在選舉過程中,各地各部門把“德”的考察放在首位,注重考察代表人選的政治品質(zhì)和道德品行,并且廣泛聽取所在單位黨組織、黨代表和黨員群眾的意見,了解黨員群眾的公信度。這考“德”先行之舉,無疑讓十八大代表更能體現(xiàn)其職責(zé)的含義與目的。
考察變得更立體。一直以來,更為重視的是代表的廣泛代表性,所以要力爭代表“來自全國各地和各行各業(yè)”,對于代表“德”的關(guān)注可能沒有那么高。這次十八大代表的選舉通過聽取單位黨組織、黨代表和黨員群眾的意見,看看群眾評價,聽聽不同的聲音,從多方面考察,多側(cè)面了解,相信勾勒出的定會是一個更為真實的形象。倘若所有人無不交口稱贊,那這個代表我們大可放心。但若黨員群眾都反映德行方面有問題,難道他還會好到哪兒去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怎能奢望關(guān)鍵時刻他會改旗易幟,換了秉性?
導(dǎo)向變得更明確。把德的考察放在首位,意在說明,代表人選寧可“有德無才”,也不要“有才無德”。可能你是家產(chǎn)數(shù)億的企業(yè)家,可能你是有重大發(fā)明的科學(xué)家,但是,德行不過關(guān),就不配履行這一“代表”。心中沒有人民,看不到他們的所需、所想、所盼,那選你何用?可是,假如你是樂于助人的楷模,是群眾心中的英雄,即便你沒有什么曠世之才,卻依然可以成為人民的最佳代言,關(guān)鍵看德之所向,心之所想。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身不修,何以齊家,更何以治國、平天下?黨的十八大代表重視考“德”先行,正是意在選出“修身”者,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去治國,去譜和諧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