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質,豐富類型,讓更多電影佳作抵達觀眾
——專訪中國影協第十一屆主席陳道明
1月30日,中國影協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閉幕,陳道明連任中國影協主席。在過去的5年間,中國電影事業(yè)實現了快速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不僅推出多部精品力作,也創(chuàng)造了年度票房的歷史紀錄,更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青年電影工作者。面對中國電影事業(yè)的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陳道明在中國影協主席的工作崗位上,對協會工作的思考和實踐還將繼續(xù)深入。
中國藝術報:祝賀您當選中國影協第十一屆主席。在未來5年,您將主要聚焦哪些方面的工作?
陳道明:在加強電影精品創(chuàng)作生產和電影人才培養(yǎng)方面,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近來我時常在朋友間進行一些小調研,比如會問他們:過去一年上映的國產片中,你能否說出10部印象深刻的電影?很遺憾,大部分朋友都答不上來。這就回到了我一直以來最為關心的問題,即電影與觀眾關系的問題。
在建設電影強國的新征程上,電影工作者要著力推出一批有影響力、有藝術創(chuàng)新力、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優(yōu)秀電影佳作,輝映偉大時代,激勵全國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勇毅前行。中國有14億潛在觀眾,就這個觀影基數而言,中國電影市場去年取得的549.15億元票房成績,其實并不算多,我們完全有能力發(fā)展出票房超1000億元的電影市場——要知道, 2023年我們出產的故事片多達792部,銀幕總數高達86310塊。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每年生產的國產片數量其實不算多,電影工作者還可以創(chuàng)作更多作品,但前提是我們的電影需要更多地抵達觀眾。
中國藝術報:在您看來,什么樣的電影更容易抵達觀眾?
陳道明:當然是高質量的電影。我們不能眼見著一些電影要么在影院里“一日游”,要么成為積壓庫存。電影工作者必須處理好電影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數量是基礎,質量是保證。我始終認為,電影創(chuàng)作一定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任何電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比如高質量的主旋律電影就能夠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與此同時,我們的電影類型也需要更加豐富,不必一味追求規(guī)模,縱觀中外電影發(fā)展史,從來都不乏“小而美”的電影,這也是對觀眾多樣化需求的滿足。
中國藝術報: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電影藝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力用情用功創(chuàng)作,助推電影行業(yè)涌現出一大批精品佳作。在您看來,中國電影應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陳道明:對于中國電影,我充滿了信心。中國觀眾是愛看電影的,即使在流媒體時代,在影院里觀看電影依然是無法取代的審美方式,所以,優(yōu)秀的編劇、導演、演員——每位電影創(chuàng)作者,就是觀眾信心的來源。作為電影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守護好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信任。
說到講好中國故事,我認為中國電影工作者完全有能力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因為中國故事是講不完的,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我們拍的是中國的電影,講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故事,因此拍出高質量的中國電影,就等于講好了中國故事,也有助于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
中國藝術報:在您看來,未來我國電影行業(yè)應如何繼續(xù)由“高原”向“高峰”邁進?
陳道明:我認為電影工作者首先要有創(chuàng)作精品的志向,同時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其實有那么一點“從眾”,往往市場需要什么類型的影片,什么類型的影片就被大批量生產出來。但電影作為文化產品,其實也具有“引領”的功能。如何把握好市場需求和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是電影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很多時候,電影工作者要變“被動”為“主動”,除了要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也要盡可能努力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這意味著,在一部影片開始創(chuàng)作前,電影工作者需要思考一些問題——這部電影的質量該如何保證;這部電影和觀眾的關系、與生活的關系是怎樣的;這部電影本身的文學性、藝術性、社會性如何;這部電影的影響力能否持久、是否有潛力成為影史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