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畫家”郭鳳芝:自強致富 不忘鄉(xiāng)親
58歲的郭鳳芝是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的一位下崗工人,19年前因患病致四級聽力殘疾。2001年,有美術(shù)功底的她開始嘗試用野草、高粱、玉米等植物秸稈制作秸稈畫。歷經(jīng)3年鉆研,她將秸稈畫的主要材料定位于玉米秸稈。經(jīng)過清洗、漂白、消毒、劈剝、熏蒸、粘貼等工序,采用裁剪、雕刻、薰?fàn)C等多種技法,不起眼的玉米秸稈變成了精美的秸稈畫。如今,郭鳳芝的秸稈畫已經(jīng)遠(yuǎn)銷新加坡、韓國等地,她還帶出了30多位徒弟,他們大多都是殘疾人、下崗失業(yè)人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每名弟子的月收入都超過1500元。郭鳳芝說:“身殘志堅,一樣能致富。我的夢想是讓殘疾人和生活困難的朋友掌握一技之長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新華社發(fā)(王曉攝)
5月13日,郭鳳芝的徒弟程艷玲在制作秸稈畫。
左耳失去聽力的她,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58歲的郭鳳芝是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的一位下崗工人,19年前因患病致四級聽力殘疾。2001年,有美術(shù)功底的她開始嘗試用野草、高粱、玉米等植物秸稈制作秸稈畫。歷經(jīng)3年鉆研,她將秸稈畫的主要材料定位于玉米秸稈。經(jīng)過清洗、漂白、消毒、劈剝、熏蒸、粘貼等工序,采用裁剪、雕刻、薰?fàn)C等多種技法,不起眼的玉米秸稈變成了精美的秸稈畫。如今,郭鳳芝的秸稈畫已經(jīng)遠(yuǎn)銷新加坡、韓國等地,她還帶出了30多位徒弟,他們大多都是殘疾人、下崗失業(yè)人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每名弟子的月收入都超過1500元。郭鳳芝說:“身殘志堅,一樣能致富。我的夢想是讓殘疾人和生活困難的朋友掌握一技之長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新華社發(fā)(王曉攝)
5月13日,郭鳳芝的徒弟于龍和在制作秸稈畫。他患有小兒麻痹,白天主要修理自行車,閑時制作秸稈畫(拼版照片)。
58歲的郭鳳芝是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的一位下崗工人,19年前因患病致四級聽力殘疾。2001年,有美術(shù)功底的她開始嘗試用野草、高粱、玉米等植物秸稈制作秸稈畫。歷經(jīng)3年鉆研,她將秸稈畫的主要材料定位于玉米秸稈。經(jīng)過清洗、漂白、消毒、劈剝、熏蒸、粘貼等工序,采用裁剪、雕刻、薰?fàn)C等多種技法,不起眼的玉米秸稈變成了精美的秸稈畫。如今,郭鳳芝的秸稈畫已經(jīng)遠(yuǎn)銷新加坡、韓國等地,她還帶出了30多位徒弟,他們大多都是殘疾人、下崗失業(yè)人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每名弟子的月收入都超過1500元。郭鳳芝說:“身殘志堅,一樣能致富。我的夢想是讓殘疾人和生活困難的朋友掌握一技之長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新華社發(fā)(王曉攝)
5月13日,郭鳳芝的徒弟程艷玲在制作秸稈畫。
58歲的郭鳳芝是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的一位下崗工人,19年前因患病致四級聽力殘疾。2001年,有美術(shù)功底的她開始嘗試用野草、高粱、玉米等植物秸稈制作秸稈畫。歷經(jīng)3年鉆研,她將秸稈畫的主要材料定位于玉米秸稈。經(jīng)過清洗、漂白、消毒、劈剝、熏蒸、粘貼等工序,采用裁剪、雕刻、薰?fàn)C等多種技法,不起眼的玉米秸稈變成了精美的秸稈畫。如今,郭鳳芝的秸稈畫已經(jīng)遠(yuǎn)銷新加坡、韓國等地,她還帶出了30多位徒弟,他們大多都是殘疾人、下崗失業(yè)人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每名弟子的月收入都超過1500元。郭鳳芝說:“身殘志堅,一樣能致富。我的夢想是讓殘疾人和生活困難的朋友掌握一技之長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新華社發(fā)(王曉攝)
(編輯:孫菁)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
· | 渾身長毛頭上有角 盤點人類歷史上九大畸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