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與評劇相伴到老”——記評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馮玉萍
《我那呼蘭河》劇照,中為馮玉萍。
1999年,馮玉萍在不惑之年因主演一部《疙瘩屯》迎來了人生中的“二度梅”;10年之后,在“知天命”的年紀,她又渡過了一條可能改變現代評劇走向的“呼蘭河”。
馮玉萍自己說,早在50年前她已知“天命”:“沈陽評劇院是1959年11月11日誕生,我是1959年11月19日出生,而且我的名字里也有一個‘萍’字,這似乎注定了我與評劇一生的緣分。有人說這是我牽強附會的臆想,可我覺得這是冥冥中的一種暗示:我會與評劇相伴到老?!?/p>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從初出茅廬到“中國評劇第一旦”,馮玉萍一路走得順風順水,但風光無限的背后是學藝時的傷痛、抉擇時的困惑。至今,馮玉萍仍記得老師傳給自己的成功要訣: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1973年1月,馮玉萍考入沈陽評劇院的少藝班,當時馮玉萍14歲,比班里的同學年齡稍大些,年齡大柔韌性就差一些,因此馮玉萍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第一次演傳統(tǒng)戲《穆桂英掛帥》時,需要“扎靠”“勒頭”,“扎靠”扎得她身上全是血印子,“勒頭”勒得她頭暈想吐,可是那些苦她都熬過來了。
少藝班畢業(yè)之后,馮玉萍被分到沈陽評劇院。評劇“花派”創(chuàng)始人花淑蘭發(fā)現了這棵好苗子,就在1981年正式收她為徒。馮玉萍說:“我想這是我跟老師的一種緣分吧。不僅能得到老師的親傳,還能親眼目睹老師在舞臺上的風采,這跟看錄像學完全不一樣。那種文字以外的東西,不是照著教科書就能唱出來的?!?/p>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是中國畫大師齊白石的一句名言,花淑蘭常常以此教導學生。正是這句話讓馮玉萍受益頗深,使她意識到傳統(tǒng)也要結合當下的環(huán)境和審美往前走。
為評劇找回尊嚴
《我那呼蘭河》的誕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2008年,馮玉萍被命名為評劇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去北京領證書時,她遇到了著名的話劇導演查明哲。馮玉萍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查導,我請你來為我們排一部戲?!蓖ケ本┑倪|寧省文化廳的一位領導說:“我們這兒有一個本子《呼蘭河》,很多年前就獲過獎,但是中國評劇院排過,不知道能不能做?!睅捉浛紤],劇本就這樣敲定下來。為了區(qū)別中國評劇院的《呼蘭河》,他們將這部戲取名為《我那呼蘭河》。
建組會定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的第二天,擔任過奧運火炬?zhèn)鬟f沈陽站火炬手的馮玉萍在建組會上說:“我要用生命來演繹這條呼蘭河,讓中國評劇也像奧運圣火一樣薪火相傳、代代延續(xù)。這么多年來,作為第二大劇種,評劇在全國的地位不是很樂觀。我們需要一部戲為評劇找回應有的尊嚴和面子。”
馮玉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催^節(jié)目單就知道,除了主演,馮玉萍還擔任藝術總監(jiān),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一個音符的改動,她都細細琢磨。她還跑到哈爾濱去看呼蘭河,去河邊感受蕭紅筆下的“生生死死”。
《我那呼蘭河》公演之后,榮譽、好評接踵而至。馮玉萍說:“這歸功于我們把這部戲定位于這個時代的評劇,所以在創(chuàng)作時就吸納了一些舞劇、話劇的元素,比如主角出場時的斗篷三人舞、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群舞,等等。雖然使用了一些評劇之外的藝術手段,但我們始終沒有離開評劇這個母體,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唱腔全都融進了戲里?!?/p>
《我那呼蘭河》至今已演了幾十場,它的好看好聽讓老百姓接受了,也讓年輕人可以踏踏實實地坐在劇場里看到全劇結束。
在多種角色之間穿行
2003年1月,馮玉萍開始擔任沈陽評劇院主管業(yè)務的副院長。2005年和2007年,馮玉萍兩次開山收徒,履行一個“花派”藝術傳承人的責任。演員、業(yè)務院長、老師,馮玉萍游刃有余地穿行于這些角色之間,正像她所塑造的東北女人一樣有著肩上駕轅的力量和氣魄。
馮玉萍說:“沈陽文化局一位領導曾經說過,馮玉萍首先是藝術家,然后才是業(yè)務院長。我覺得這句話給我定位得非常準確。我首先是個演員,要把戲演好?!瘪T玉萍坦言,在所有的工作中,她覺得最累的就是為評劇找市場。“因為一個戲最終的落點是展現給觀眾,我們必須出去找市場,不能坐在家里等。作為業(yè)務院長,在這方面我比一般人要付出得多一些?!?/p>
除了業(yè)務的壓力,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也賦予了馮玉萍另一種責任,她會經常問自己:“作為傳承人,我能做什么,我應該做什么?”所以,除了活躍在舞臺上,這幾年馮玉萍在傳承上也花了許多心力,讓“花派”藝術后繼有人。如今她已有6名正式拜師的學生:沈陽評劇院的孫明月、呂曉天、張思玉,盤錦評劇團的齊麗君,還有朝陽評劇團的湯文萍、李蕊。
身為人師之后,馮玉萍真正體會到老師當年的慈母心。舊社會戲班子講“師徒如父子”,在這種傳統(tǒng)行業(yè)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就像家人,師傅不僅要教徒弟學戲,更主要的是幫他們確立人生目標?!斑@些孩子都很年輕,世界觀還沒有定型,因此對她們的啟蒙很重要,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她們的一生。我14歲開始學戲,雖然后來正式拜師是花老師,但我的第一口唱是韓少云老師教的,在舞臺上看的第一部戲是花老師的《一捧鹽》,現在想起來仍是記憶猶新。我想就是韓老師的第一口唱、花老師的第一部戲奠定了我一生的藝術追求。我要以她們?yōu)榭?,希望后輩也能如此,將評劇代代傳承?!?/p>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