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央視證實趙本山退出蛇年春晚
【觀點】硬撐下去,對個人聲譽、觀眾眼球、春晚質(zhì)量,都是不負責(zé)任的,那就不如早退早好
近日,小品演員趙本山稱因作品未達到心理預(yù)期,很難超越自己以往的作品,決定退出蛇年春晚。央視有關(guān)人員也證實了這一消息。
毋庸諱言,本山大叔對這次春晚頗為重視,為登臺曾兩度換本,多次打磨,而最終選擇離開春晚,也是無奈之舉。說白了就是量力而行。這個“力”既是藝術(shù)實力,也有身體實力。去年是因為“身體不適”,今年是因為“未達到心理預(yù)期”,其實,早幾年當(dāng)趙本山的表演開始滑坡時,媒體就在探討他的退隱問題,無疑,本山大叔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
既然高峰不再,自己又心力交瘁,硬撐下去,對個人聲譽、觀眾眼球、春晚質(zhì)量,都是不負責(zé)任的,那就不如早退早好。畢竟,天下沒有永遠不散的宴席,也沒有紅一輩子的名人,人總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漂亮瀟灑的謝幕,遠比賴在臺上不走要受歡迎,恰到好處的淡出,反而會留給人們美好雋永的記憶。如今,擺在本山大叔的面前,也有三種退法。
一是急退,即急流勇退,見好就收。本山出道春晚20多年了,名氣夠大了,天下無人不識君,藝術(shù)已到高峰,再往上走也難了。還不如趁著觀眾還有些留戀、自己形象尚好,就戛然而止,抽身便走,在一片挽留聲中華麗轉(zhuǎn)身。這是最佳效果,這樣的退法,豁達灑脫,不論專家評點還是觀眾口碑,本山都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形象。
二是漸退,不說退也不說不退,能拖一年是一年。隨著功力減退、身體狀況下降,演出效果一年不如一年,主角不行當(dāng)配角,自己不行推徒弟,雖然還能獲得不少掌聲,偶爾還有些亮點,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本山大叔是明顯“過氣”了,靠吃老本過日子,退得越晚就越被動。
三是不退,沒人趕就不退,直到江郎才盡。不論演出水平怎樣下降,不論掌聲怎樣稀落,不論輿論怎樣洶洶,我就是硬著頭皮不退,一定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直到哪天突然失去水準,丟一回大人,在觀眾的哄聲和倒掌中灰溜溜下臺。就像電影《梅蘭芳》里的那個老藝人十三燕,一輸?shù)降?,一世英名毀于一旦。這是最糟糕的選擇,也是本山的下下策。
文化名人的隱退,有兩種境界,一是被迫隱退,不得已而為之,人雖隱退,心猶不甘;二是自覺隱退,心甘情愿,學(xué)做那閑云野鶴,退一步海闊天空。自覺隱退的人,要么有審時度勢、急流勇退的智慧,要么有超身世外、看輕名利的豁達,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值得敬佩的。
以本山大叔的絕頂聰明,他肯定會選擇自覺隱退的,問題在于時機的把握,若還稍有猶豫,旁觀者清的我們有責(zé)任幫他下定決心。不妨大喝一聲: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