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不朽的——論文學對社會價值觀的引領(lǐng)作用
陳迎耕 1955年11月23日生人,男,漢族,籍貫安徽省望江縣,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yè)(自學)?,F(xiàn)任淮南市文聯(lián)副主席、黨組成員、安徽省文聯(lián)第五屆委員會委員、《淮南文藝》副主編。1980年于中化三建公司參加工作,自1985年至2004年在淮南市委宣傳部從事宣傳理論工作長達19年之久,2004年6月17日至今在淮南市文聯(lián)工作。
文學是什么,文學的價值何在?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與學者給出了無數(shù)答案。放眼當下的文藝理論專家,其理論或宏闊或重大,不斷拓展著文學的廣度與深度。本期大講堂選載來自地方文藝組織工作一線的文藝理論工作者陳迎耕的文章,其對文學社會功能的體認樸實、熾誠、熱烈、開闊、多元,對于文學在當前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具有獨到的認識。這種聲音,對于地方文化建設自覺具有積極作用,我們應該給予足夠支持和關(guān)注。
2011年11月2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所作的講話中,強調(diào)指出:“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文化、熱愛藝術(shù),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魅力永恒的文學藝術(shù),在世界文藝之林獨樹一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藝事業(y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文藝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秉h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guān)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fā)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號召,對文藝事業(yè)和文藝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作為文藝界的一員,我在學習貫徹中受到極大的鼓勵和鞭策,有一種強烈沖動和表達欲望,寫下一些關(guān)于文學的感受和體會,不自量力地對文學做些膚淺的解讀和述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就文學論,我對“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浮想聯(lián)翩。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生機盎然,中華文化血脈綿延不絕,文學的滋養(yǎng)厥功甚偉,無論口頭說唱還是文字記傳,起源生成繁衍聚能,細涓成河千回百轉(zhuǎn),是滋潤人類懵懂心靈的雨露,是照亮世界天空光芒萬丈的陽光,是人類文明長河中永動的精靈,是民族精神家園里絢麗的彩虹!
文藝“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就個人成長而言,我至今記得少年時代在農(nóng)村看過多遍的黃梅戲《女駙馬》,記得務農(nóng)時拔稻苗插秧田時泥水里埋頭群體唱和的民歌,至今言猶在耳;兒時饑荒年代公社民主生產(chǎn)隊大食堂全家喝大木盆盛的能照見人、由碎蘿卜塊和少量米熬成的稀飯時,墻壁上繪就的一條紅紫黃藍白長龍騰云駕霧腦海猶存;上小學時家貧用菜刀削尖楊樹枝當毛筆在黃草紙本上寫字,老師批改后居然有打了幾個紅圈的字;“文革”中在祭拜祖先的大堂軒里學跳時興的“忠”字舞,精神壓抑仍苦中取樂;生產(chǎn)隊抗旱時一個人連夜守在南干渠邊15匹馬力立式柴油機帶動的抽水機旁,隨著機器有節(jié)奏的隆隆聲,和著太湖縣花涼亭水庫給莊稼解渴的汩汩流水聲,為排解孤寂面朝青山和星空,自唱《在北京的金山上》《我為偉大祖國站崗》等喜愛的歌曲壯膽,不懂音樂常識的我竟然唱得十分投入且陶醉不已;1978年春入城求學看到首部彩色電影《五朵金花》和美妙的曲樂《蝴蝶泉邊》,電視劇《蹉跎歲月》和關(guān)牧村演唱的主題歌,給剛步入社會的我心靈慰藉和鼓舞;國有企業(yè)職工下崗再就業(yè)重組轉(zhuǎn)型格局調(diào)整共渡時艱期間,從事宣傳的我經(jīng)常聽唱劉歡的《重頭再來》,感覺歌詞貼切真情,曲調(diào)婉轉(zhuǎn)感人,起到很好的穩(wěn)心安神提力鼓勁作用,為推進改革穩(wěn)定大局提供了精神動力。文學的滋養(yǎng)伴我走到今天,也必將照耀著我的未來。
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五卷插圖
文學是人性殿堂的星空
經(jīng)典作家們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既是豐富多彩個性鮮明的文學典型,又是面面透視人性特征的歷史寶鑒。
文學是一種與彼時彼地生產(chǎn)力水平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guān)的意識形態(tài)。群體生活創(chuàng)造和特殊的個體思維活動,深深烙下時代的印記和歷史的變遷,且興衰榮辱多與歷代統(tǒng)治者喜惡取舍倡禁相關(guān)。詩歌的“興觀群怨”形象意境,小說的人物塑造個性刻畫,散文的敘議抒情文思飛揚,劇本情節(jié)曲折悲喜效應,都是人們生活的藝術(shù)再現(xiàn)和紛繁思維的折射聚焦。文學形式流派風格異彩紛呈,始終激勵或驅(qū)使人們不懈追求真善美,辨別假丑惡,頑強喚醒人們對自由平等的渴望、持續(xù)表達著斑斕個性和人性的張揚。巴爾扎克《人間喜劇》、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等世界名著,成功刻畫了那么多的人物形象,展示了那么紛繁復雜的個性特色。人性的星空永遠是那么神秘、深邃,文學的生命也就永無止境。詩人、作家的豪放婉約,悲劇喜劇,都能以自己的泣血扛鼎之作使讀者、觀眾走到一起,或為佳句意境陶醉不已,或為生動情節(jié)品味再三,或為人物命運哀怒樂喜。正是文學的抒情功能和審美作用,使得“愛情是文學的永恒主題”的泛愛共識堅不可摧,歷久彌新;使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禪境如詩如畫,珍愛有加;使得“重于泰山,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成民族魂,鐵壯士心;使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品官德成警醒標識和境界追求;使得“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的精忠報國的雄心壯志得以世代傳承與時俱進!早年我讀過朱德元帥的《母親的回憶》,讓我終身銘記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那對父母大海一樣的感恩情懷;讀到溫家寶總理緬懷之作《再回興義憶耀邦》,讓我從中深切感受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高風亮節(jié),都堪稱寫人散文的佳作。從體裁上說,或稱夾敘夾議抒情散文,或稱微型報告文學;從風格上說,語言樸素無華,感情濃郁真摯,細節(jié)見微知著,思想博大精深;從功能上說,透視人物內(nèi)心,塑造個性形象,展示美善真情,一個櫛風沐雨忍辱負重平凡堅韌的偉大母親,一個走近百姓為民謀福高瞻遠矚的偉人風采,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讀后不禁動容含淚,心旌神搖。其平實的文字、樸素的文風、真實的情節(jié),敘事的細膩,飽蘸和浸透著作者的濃郁真情,正直襟懷和道德力量,讓多少讀者感動和沉思。這既是感人肺腑的平實敘事,更是不加雕飾的抒情美文,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美德教育,其史料性價值倍加珍貴,其文學性滋養(yǎng)不同凡響。正如俄國大作家普希金說的:“精確與簡潔,這是散文的首要美質(zhì)。它所要求的是思想,沒有思想,再漂亮的語句也全無用處?!蔽膶W作品塑造形象無論辭藻華美還是白描實刻,那閃耀著個性鮮明的人性光輝和透射作者思維能量引起讀者共鳴的,都堪稱上乘之作,都會在文學的星空中恒久地發(fā)光發(fā)熱,給人類以溫暖和向善的力量。特別是經(jīng)典作家們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如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葛朗臺,果戈里筆下的群丑官欽差大臣,莫泊桑筆下的愛國者賣淫女羊脂球,吳承恩筆下的饞懶色貪豬八戒,吳敬梓作品里的瘋舉人范進等,皆稱文學殿堂栩栩如生的性格人物,既是豐富多彩個性鮮明的文學典型,又是面面透視人性特征的歷史寶鑒。文學經(jīng)典燦若群星,裝點著歷史的天空;明暗無際的晴空夜幕,永遠閃爍著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