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掃除
光明專論
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掃除
一個政黨的作風,是其性質和宗旨的外在表現,是民眾評價其好壞的直觀標準。黨風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黨內大量存在的脫離群眾的現象,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果斷決策: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是作風建設,集中解決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我們要堅決貫徹中央的精神,著眼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整風精神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切實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以優(yōu)良的作風凝聚民心,使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真正取得群眾滿意的實效。
一、重視作風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中國共產黨自創(chuàng)立以來,就十分注重作風建設。無論在黨的歷史上的哪個時期,也無論是在事業(yè)順利還是逆境之時,中國共產黨都始終從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命的戰(zhàn)略高度,不斷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正是因為充分認識到作風建設的重要性,自覺地將作風建設擺在黨的建設的突出位置,并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形勢、任務和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黨的作風建設問題,才取得了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輝煌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出光明前景。
毛澤東同志在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史上首次提出作風概念,并系統(tǒng)概括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形成了黨的作風建設的一整套理論。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就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毙轮袊闪⑶跋?,他又鄭重告誡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了在全國執(zhí)政后黨的作風建設的新探索,在全黨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整風整黨等活動,解決了黨的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恢復和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創(chuàng)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初,中共中央就作出《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guī)定》,要求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必須帶頭恢復和發(fā)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概括了黨的歷史上處理黨內關系和整頓黨風的經驗,針對“文革”中黨的作風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求認真貫徹準則要求,恢復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隨后,從中央到地方逐級開展黨的整頓,以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戰(zhàn)略高度。1998年開展的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三講”教育活動,創(chuàng)造了黨的作風建設新的途徑和形式。黨的十四大把黨風“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這一論斷鮮明地寫進了黨章總綱。2001年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新要求,強調“執(zhí)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越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十六大剛剛結束,中共中央就向全黨發(fā)出了牢記“兩個務必”的號召。黨中央先后制定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等黨內法規(guī)。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持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嚴格執(zhí)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執(zhí)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的成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是高度重視作風建設。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突出強調“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八項規(guī)定的出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斷改進工作作風,革除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傳承和發(fā)揚。八項規(guī)定出臺以來,由于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自覺堅持貫徹執(zhí)行,在改進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精簡文件簡報、規(guī)范出訪活動、改進警衛(wèi)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嚴格文稿發(fā)表、厲行勤儉節(jié)約等方面已經取得積極成效,提高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和工作基礎。6月22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又召開專門會議,對照檢查中央八項規(guī)定落實情況,討論研究深化改進作風等有關制度規(guī)定,兌現了中央政治局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首先帶頭的承諾,為全黨作出了表率。
二、作風關系黨的事業(yè)成敗
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是在踐行群眾路線過程中形成的,是由全體黨員在思想意識、政治理念、組織紀律、工作態(tài)度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一貫行為和行事風格凝煉而成,是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內在精神、整體素質、政治傾向和紀律規(guī)范的體現與反映。
對一個先進政黨來說,有沒有一個好的作風至關重要。作風好壞關系黨的事業(yè)成敗。作風好,則事業(yè)成;作風壞,則事業(yè)廢。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重視同廣大民眾的聯系,深入到工人、農民、青年學生等社會基層中去;要求每個共產黨員都要樹立爭取群眾的觀念,傾聽群眾呼聲,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領導抗日戰(zhàn)爭、“三三制”政權建設、延安整風、大生產運動等實踐,不僅更積極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密切地聯系人民群眾,正式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而且發(fā)揮了優(yōu)良作風的威力,豐富了優(yōu)良作風的內容,正式概括出了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當年,凡是到過延安的中外人士,對黨的優(yōu)良作風無不交口稱贊。黨中央、毛澤東對當時暴露和發(fā)現的損害黨的形象的行為和人,既正面教育又嚴肅處理,取信于邊區(qū)民眾。也正因為如此,延安成了全國人民心中的圣地,共產黨成了全國人民的希望。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又進一步提出了堅持“兩個務必”的要求,科學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人應怎樣經受革命勝利和執(zhí)政考驗的歷史性課題。三年后處決劉青山、張子善的槍聲,再次向國人表明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務必”,堅決懲治黨內腐敗的堅強決心。此后,黨的優(yōu)良作風和堅持“兩個務必”的要求,貫穿于整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保證了黨的事業(yè)不斷取得新勝利。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通過黨代會、全會,反復鄭重強調作風建設與黨的事業(yè)成敗的密切關系,提出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重大舉措,并領導開展了從整黨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一系列黨員教育活動,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抓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學風和干部生活作風等黨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全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認真總結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經驗和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黨的作風建設的新鮮經驗,進一步深化作風建設的內涵,賦予黨的作風以時代特征,突出強調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反映群眾意愿要求、代表群眾根本利益、為民務實清廉等執(zhí)政理念,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信賴,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歷史證明,黨的優(yōu)良作風是黨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發(fā)展一系列成就的重要保障。這既是黨的作風建設的一個突出特點,又說明黨的作風建設歷來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作風直接關系黨的事業(yè)成敗,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或掉以輕心。
三、聚焦當前作風建設,重點解決“四風”問題
雖然黨的作風建設取得不少成就,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發(fā)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些領導干部和黨員卻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黨性不強,作風不正,群眾意見很大。聚焦當前作風建設,重點是解決“四風”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四風”問題違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四風’問題解決好了,黨內其他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有了更好條件”。一語回答了集中解決“四風”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它的突破口作用。
首先,集中解決“四風”問題,就要按照中央要求,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切實加強全體黨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作為切入點,著力解決突出問題。黨是全社會的表率,黨風決定民風,黨風好社會風氣才會好。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黨員和群眾做到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應該首先做到。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要以普通黨員身份把自己擺進去,力爭認識高一層、學習深一步、實踐先一著、剖析解決突出問題好一籌”。作風問題是腐敗的溫床,為此,中央政治局會議特別要求從思想教育入手,深刻剖析產生“四風”的思想根源,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要加強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教育,打牢轉變作風的思想基礎;強化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帶頭作用,為弘揚優(yōu)良作風作出榜樣。
其次,集中解決“四風”問題,還要切實落實“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十二字總要求。以黨章為鏡,擺問題、找差距、明方向、改作風;以為民務實清廉為標準,觸思想、正行為、樹形象;以整風精神照自己,洗灰塵,保本色;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方針,號準脈、下對藥、勤提醒、嚴查處,對不正之風和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治理。民情若水,載舟亦能覆舟。要落實好這十二個字的總要求,就要在集中解決“四風”過程中認真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群眾訴求,把群眾的困難、問題真正放在心上,始終做到想基層之所想、急基層之所急、幫基層之所需。從這樣的立場出發(fā)去照自己、正自己,才能清除自己身上的弊垢、治好自己身上的作風之病。要結合實際,找準“四風”的具體表現,突出重點加緊整改,盡快取得實效。
第三,集中解決“四風”問題,既要選準突破口和切入點,又要警鐘長鳴,常抓不懈,建立長效機制。特別是要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真正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嚴格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讓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到充分貫徹;完善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用科學的政績考核“指揮棒”推動作風轉變;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讓作風好的干部受到重用,讓作風不好的干部受到警示和懲戒。還要深化財政體制、審批體制、決策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創(chuàng)新,轉變職能,從體制機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風的漏洞,以改革的辦法固化作風建設成果,實現作風建設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這些都是管長遠、穩(wěn)大局、贏民心的制度舉措,應該形成配套措施,堅決從制度防范的角度來集中解決“四風”問題。
第四,集中解決“四風”問題,刻不容緩、勢在必為,又任重道遠、難度不容小視。解決“四風”過程中,肯定會出現認識不足、措施不力、陽奉陰違、頂風違紀等現象,導致解決效果不明顯等問題??陀^上作風問題也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心理準備,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特別是要“把制度約束作為剛性約束,令行禁止、不搞例外,堅決整治對中央規(guī)定變著法子進行規(guī)避的各種行為,絕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絕不允許打擦邊球”。要加強問責,健全監(jiān)督體系,形成監(jiān)督的強大合力,也就是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態(tài)度、意志和韌勁,一抓到底,真正解決“四風”問題,彰顯黨心民意。
這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融入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經驗的深刻認識和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弘揚,對于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只要我們切實按照中央要求,真正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每個黨員和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就一定能夠進一步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從而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