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貨真價實的文化產品——全國人大代表談如何維護文化消費者權益
每年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都會在社會各個領域掀起一股打假的熱潮,日前,就文化領域中普遍存在的造假、盜版等行為,以及如何維護文化消費者權益等話題,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們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協主席邊發(fā)吉認為,隨著我國文化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越來越凸顯,既然作為商品,就要進入市場,這就要求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要有信譽?,F在一說到假唱問題,觀眾就非常痛恨,因為這其實就是欺騙消費者,藝術家的人格或品格當然會受到質疑。邊發(fā)吉特別指出,旅游文化是目前文化領域信譽度不高的重鎮(zhèn),比如部分旅游晚會離專業(yè)化和市場化有很大距離,很多旅游區(qū)充斥著質劣價高的仿制工藝品。他希望從事文化產品生產的企業(yè)和個人能夠嚴格按照市場規(guī)律,講究誠信,以真材實料實實在在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和審美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劇協副主席韓再芬說:“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說現在的社會價值觀混亂。我想之所以會如此,關鍵就在于我們缺乏一種主心骨式的引導,尤其是處在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背景下,很多文化生產要么隨波逐流,要么只為逐利,還有一些文藝產品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改頭換面、招搖上市,這對觀眾——文化產品的消費者來說是極不負責任的?!表n再芬表示,如果說食品、藥品等方面的造假行為對消費者是一種生理上的傷害,那么文化領域的造假行為則是對消費者精神上的傷害,廣大文藝工作者從事的正是精神層面的產品生產,所以第一責任就是對自己的作品在價值觀上有一個準確的判斷;而從政府層面來說,真正實現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的目標,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文化市場加強合理的引導和規(guī)范的管理。
邊發(fā)吉建議,有關部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文化產業(yè)立法工作,出臺有關政策和條例,以保證文化產業(yè)健康順利發(fā)展,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物美價廉、貨真價實的文化產品?!暗种莆幕袌錾系谋I版、造假等行為,切實維護文化消費者的權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扶持創(chuàng)作歌頌真善美、針砭假惡丑的文藝作品,用健康向上的精品滿足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承德畫院院長蕭玉田也呼吁,依托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平臺,深入宣傳弘揚典型事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民心,成為全民共同遵循的準則和精神支柱,由此釋放出實現“中國夢”的巨大能量,推動民族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全國人大代表、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指出,現在很多文化活動被簡化為娛樂活動,文化產業(yè)僅以規(guī)?;?、產業(yè)化來衡量,人文功能旁落,社會上急功近利、不恥造假等問題令人痛心,建議國家專題研究并組織討論,重塑正面價值觀,發(fā)揮文化育人、藝術養(yǎng)心的功能。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