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待修復紙質文物堆積如山 以現(xiàn)有人力修復需半個世紀
本報今日頭版頭條刊發(fā)的報道《新疆文物面臨嚴峻考驗》,在全國特別是在新疆引起強烈反響。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搜狐網(wǎng)、天山網(wǎng)等網(wǎng)站紛紛轉載,新疆文化藝術界人士紛紛給記者站打來電話,表達各自的看法。
新疆文物局有關領導表示,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新疆文物保護工作有了較快發(fā)展,眾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支持。但我們也應看到,新疆地域遼闊,文物保護工作面臨嚴峻考驗。占祖國疆域面積1/6的新疆,文物保護隊伍只有1000多人,遠遠無法滿足現(xiàn)實工作的需要。各級地方領導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識雖然有了很大提升,但鑒于新疆特殊的保護環(huán)境,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有關領導表示,新疆文物保護工作欠賬太多,需要各級部門加大投入力度。從全球來看,有墓就有賊。要加強群眾教育工作,讓群眾樹立保護文物的意識,讓他們真正成為文物保護的主力軍。
由“文物面臨嚴峻考驗”這個話題,引來紙質文物修復的續(xù)聞。
“你看看這些紙質文物,用‘堆積如山’來形容一點兒也不過分。依我們現(xiàn)有的人力,若想修復它們,恐怕需要半個世紀。”記者來到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時,聽到的是這樣無奈的話語。
發(fā)黃的紙團,外面裹著泥土,隱約可以看見一些字跡。這些紙質文物,被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時,大都是這個樣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學研究院、龜茲石窟研究院,在對吐魯番地區(qū)的吐峪溝遺址實施保護性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出土了用漢文、粟特文、藏文等多種文字寫成的大量紙質文書。這些文書包括佛經寫本、世俗文書和古書注本等,為研究吐魯番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對于全面研究吐峪溝石窟寺具有重大意義。
但經過幾千年埋藏的這些紙質文物,要加以利用,就必須對它們進行修復。
以新疆吐魯番為例,近年來出土的12000多片(本)紙質文物中,有90%是從吐峪溝出土的。其中,文字經初步判斷有24種,是整個絲綢之路沿線發(fā)現(xiàn)文字最多的地方。年代最久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過專家們的精心修復,目前已修復2000多片(本),其中有一張寫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藥方,令人稱奇。
由于新疆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紙質文物保存得相對完好。據(jù)悉,吐魯番出土的紙質文物只占整個新疆紙質文物的2/3。以目前紙質文物修復師的修復能力,僅吐魯番地區(qū)需要修復的紙質文物就足以花掉30年;而修復整個新疆的紙質文物,則需要近半個世紀。
去年8月,新疆文物局授予吐魯番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這意味著將有更多資金和技術投入到這些紙質文物上??墒牵捎谌肆Φ娜狈?,人們只能在漫長的時間中默默期待。
(編輯:偉偉)
· | 新疆畫家在法國摘金奪銀 |
· | “大美新疆慈善助力”公益活動舉行 |
· | 新疆舉辦國際版畫邀請展 |
· | 新疆第2屆全國國標舞邀請賽落幕 |
· | 首都藝術家赴新疆開展文化交流及慰問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