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鄉(xiāng)村尋找“年味兒”吧
沒有哪一種香,能夠香過綿延數十里盛放的油菜花;沒有哪一種紅,能夠紅過鄉(xiāng)間戲班暖融融的紅戲服。當這樣的紅融進這樣的香,應是世間最濃墨重彩的畫面吧。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這幅畫面大概只有在影視劇或者攝影和繪畫作品里面,才能偶爾領略,但在廣大的鄉(xiāng)村,每逢春節(jié),還有一部分村民,不僅可以親眼看到,有時還可以親身穿上那最紅的紅走進那最香的香,充當一回影視劇或者攝影繪畫作品里現實版的主角。
人們一再感嘆春節(jié)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什么是年味兒?掀天的鑼鼓聲,連綿的鞭炮聲,聚集在一個場地上的人群喧嚷聲,大鐵鍋里燉肉的滋響聲?……即使所有的聲響都有,整個節(jié)日似乎還是缺少一些精氣神,因為曾經隆重的祭祀儀式逐漸刪繁就簡以至于消失。所幸的是,在這些近乎被淹沒的民俗之中,終究還是保留下了冰山一角,在極少數較為偏僻的鄉(xiāng)村,仍然頑強地留存著某些節(jié)日完整的慶典儀式,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的許多村莊,就是這其中的幸存者。萬載的鄉(xiāng)村,春節(jié)一派喜慶的氣象,仍然相當地“重口味”。
本文開頭所描繪的那幅圖景,在萬載縣,每逢春節(jié)都會被反復地上演。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足足半個月,萬載的鄉(xiāng)民們都沉浸在那猶如巨幅油畫一般黃燦燦的油菜花和紅艷艷的戲服之中。油菜,是當地村民每年必種的農作物;戲服,是此處民間儺隊必備的表演服。萬載民間有跳儺的傳統(tǒng),當地大小儺隊共有十七個以上,且每個儺隊都備有完整的服裝、面具、樂器,和刀、劍、斧、傘等各色道具。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用來驅除災難和鬼怪,祈求豐收和平安。萬載的儺,是用來祭奠唐末武將歐陽晃,當地稱歐陽金甲大將軍(因歐陽晃的裝束披金掛甲而得名)。萬載人春節(jié)出儺,兼有祈福和祭祖的雙重意義。除了以村莊為單位的儺隊表演之外,還有一些比較富裕或者遭受病痛的村民,為了祈求財富或者消除痛病,會將儺隊請到家里,在自家門前曬谷場上,或者直接在大廳里跳儺。
跳儺的基本動作比較簡單、古樸,但并非全無講究。跳儺者每動一下,必須遵循“方、圓、扁、仄”的原則,似舞蹈而非舞蹈,似武術而非武術,有心的人細細分辨應能發(fā)現,其動作與鄉(xiāng)村耕作的很多程序有相似之處,實際上儺舞所表現的主題,正是先民的勞作情景。置身于一眾觀看表演的村民中間,耳邊是炮竹的轟響,鼻翼是泥土的芬芳,身上是暖暖的冬陽,眼前是勞作的情景表演,總有那么一個瞬間,你會恍一恍神,忘記了自己身處的時代,甚至根本就沒有了時代的概念,以人類最本原的面目,活在歷史的縱深里。這一恍神兒的瞬間,也許就是萬載鄉(xiāng)民所說的儺神顯靈了。
萬載儺舞分“開口儺”和“閉口儺”兩種流派,其中以開口儺為地方特色。開口儺的表演分為開儺、出儺、接儺、跳儺、歸儺五個程序。儺面具共有大小二十四張,每個角色均有“唱、念、做、打”的表演。聽聽那土地儺神的唱段:“清平世界爐火來,走到天府廟勾個愿,耽擱我老人家大半年。天上棱欏是我栽,九曲黃河老龍開……”既有站在全知全能的神明立場所唱出的“天上棱欏是我栽”,又有站在凡夫俗子立場所唱出的“耽擱我老人家大半年”,真是上天入地,人神相通,既有大眼界又有小心思,這大概就是在民間錘煉過幾千年的智慧結晶。
當儺神舉起啼叫的雄雞,鑼鼓喚醒遠古的神明,整個村莊的人們以及人們心中惦念著的祖先全部聚集到一起,你還會覺得不夠熱鬧嗎?還會感覺春節(jié)不夠有“年味兒”?尋找失落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請你走進這些仍然保留著盛大慶典儀式的鄉(xiāng)村,在那里,埋藏在你血液深處已經被遺忘多年的某個記憶也許會猛然驚醒,一個不解其意的咒語,也許將解開你與腳下這塊土地之間全部的秘密。你終于會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將去向哪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