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泰囧》為什么能一枝獨秀?
恐怕誰都沒有想到,一部成本不過3000萬的電影《泰囧》竟然已經(jīng)暴收8億多票房,并且繼續(xù)強勢上揚,不僅創(chuàng)下國產(chǎn)片票房紀錄,而且大有超過今年國內(nèi)票房冠軍3D版《泰坦尼克》之勢,尤其在年關之時,可能讓年度國產(chǎn)片與進口片票房比例來個逆轉,國產(chǎn)片總票房向著50%以上邁進。為什么演員改行導演的徐崢能擊敗馮小剛、陸川等著名導演,成為今年的國產(chǎn)片票房冠軍?檔期、品牌、演員,我認為是《泰囧》成為黑馬最重要的三點。
賀歲檔需要什么樣的電影?賀歲檔電影固然不是只有一個類型,但觀眾最想看的是什么?在預先被告知《1942》講餓殍遍野、《王的盛宴》講導演個人歷史觀、《血滴子》名字就帶“血”、《大上海》讓周潤發(fā)再進“上海灘”,其中有些電影光是聽就沒有興趣看了。大多數(shù)人想在這個檔期拋去一年工作的辛勞,放松地看一場電影,在影院里有意思地開懷一笑,好像只能選《泰囧》,于是,它突圍而出。
別忘了賀歲檔發(fā)軔于香港的搞笑賀歲片,檔期是電影營銷的客觀規(guī)律性總結。與中國最大的票倉賀歲檔相對應的是美國的暑期檔,很多美國主流商業(yè)大片會確定在暑期檔,同時,青少年是這一檔期主要的受眾群,所以這段時間放映的無論是科幻片、災難片還是恐怖片都會加入青春元素,更不用說在暑期檔主打的青春勵志片和動畫片了。這些電影基本在策劃之初就已經(jīng)確定了自己的檔期,隨后所有的宣傳都按倒計時的方式走。與美國不同的是,大多數(shù)國產(chǎn)電影的檔期有相當大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這就給電影進行檔期營銷帶來阻礙。
《泰囧》品牌是2010年《人在囧途》樹起來的,當年是以800萬成本獲取近5000萬票房,在之后的兩年中,網(wǎng)絡與電視臺的不斷播出,影片的可樂、正能量,都為《人在囧途》攢下了口碑。如同電影《喜羊羊》一樣,沒有同名系列動畫片在電視臺長期播出積攢下的人氣,電影《喜羊羊》系列片也不可能取得高票房。
雖然《人再囧途之泰囧》與《人在囧途》的票房有云泥之別,雖然《泰囧》保持了《人在囧途》的故事走向、人物關系和主演陣容,同樣是倒霉精英男和搗蛋實誠吊絲相伴路途上的故事,但是《泰囧》在劇本的打磨上明顯弱于第一部,“途”的特點“泰”不突出,整個故事漏洞百出,徐朗研發(fā)的油霸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早已被定性為“水變油”的騙局,王寶手上的重要道具仙人球根本不會被允許出境,導致徐朗放棄油霸項目的原因居然是油霸對于植物的毒性,話說給仙人球澆石油仙人球也得死啊。其次在人物設置上,是否能因為王寶占據(jù)的道德制高點就可以原諒他所有的“二”,實際上這么冒失的人并不可愛。另外,沒有原創(chuàng)性的精巧情節(jié)也非常致命。只讓王寶強一人抖笑料也未免浪費了徐崢和黃渤兩大喜劇演員。
《囧途》據(jù)說要拍續(xù)集,但如何維護好品牌還得下功夫,因為明年賀歲片,《囧途》會面臨同類型電影的激烈競爭,它不再是喜劇類的一枝獨秀。正如經(jīng)濟學上價格的上下波動一樣,今年白菜價高了,明年種的人就多,價格也會賤了。今年喜劇少了,喜劇火了,明年大家就要扎堆上喜劇了。誰的劇本好,有創(chuàng)新,誰才能在賀歲檔拔得頭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