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文化復興的力量——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知識的寶庫”、“文化的燈塔”、“家門口的大學”、“永遠不走的文藝隊”、“脫貧致富的好幫手”……老百姓用這樣的話語描述身邊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親切中透露著喜悅與自豪。
“讓文化與群眾‘零距離’”——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突飛猛進,公共文化服務總量大幅增加,城鄉(xiāng)文化服務差距迅速縮小。一個覆蓋城鄉(xiāng)、結構合理、網絡健全、運營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正在凝聚起中華文化復興的強大力量。
文化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彰顯黨和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覺
衡量一個國家的先進與落后,有多種指標,其中一個就是公共文化服務。只要看一看這個國家的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和質量、服務和分布情況,該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就大致清楚了。
公共文化事關民族未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8.5億農民的大國而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表面看來,讓群眾都能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是為了保障其基本文化權益,但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全民族特別是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公共文化事關公平正義。目前,我國人均收入已經超過5000美元,文化需求呈爆發(fā)式增長,但不同收入階層所能獲取的文化服務極不平衡。沒有政府這只“有形之手”調整文化資源的分配,廣大低收入階層特別是農民的文化權益就難以落實。這一點在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大批轉企改制的背景下尤為重要。
公共文化事關人心向背。近些年,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yǎng),是群眾強烈的心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渠道,也是傳播黨的聲音、弘揚社會正氣的重要陣地。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陶冶情操、增進和諧,已成為各界共識。
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yè)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隨后,《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發(fā)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務”專辟一章,占據了令人矚目的優(yōu)先地位。2007年6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僅僅一個多月之后,《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標志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駛上了快車道。黨的十七大把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zhàn)略目標。十七屆六中全會把“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2020年文化改革發(fā)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要求“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的戰(zhàn)略性地位。今年年初,《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出臺,再一次將“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城鄉(xiāng)居民能夠較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寫在基本目標之中。
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放在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位置來抓,凸顯了黨和政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覺。
文化惠民基層延伸
造就大批新型農民
10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zhèn)農民楊代勝因沒有學歷和專業(yè)技術,只能在城市打工;10年后,靠養(yǎng)雞致富的楊代勝被鄉(xiāng)親們稱為“科學家”。如此巨大的反差來自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
自從2007年縣圖書館建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層點,楊代勝就成了這里的常客。2008年6月,他在網上獲悉“雞戴眼鏡”可防止雞啄蛋,于是試購一批回來給雞戴上,完全杜絕了啄雞、啄蛋的現象。同行們得知這個消息后,紛紛找上門咨詢學習技術并給自家雞場的雞試戴。現在,浠水縣養(yǎng)雞過萬只、過10萬只的大戶,都給雞戴上了“眼鏡”,僅此一項,為養(yǎng)雞戶挽回損失15%左右。楊代勝只是億萬受益于文化惠民工程的農民中的一位。
黨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來,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強力支持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駛入快車道,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速向基層延伸。在遼闊的國土上,一座座嶄新的文化站、圖書館、書屋……拔地而起,現代化的衛(wèi)星、互聯網將知識文化的營養(yǎng)輸送到群眾的家門口。農村地區(qū)、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文化建設薄弱的局面大幅改觀。
文化惠民工程的迅猛推進極大縮小了長期困擾我國的城鄉(xiāng)間巨大的文化差距,改變了農村地區(qū)文化生活貧乏落后的面貌,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農民,受到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目前,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所有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這一工程剛實施時的統(tǒng)計,我國有70多萬個散布在偏遠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區(qū)的行政村,居住在這些地方的1.48億人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電影800萬場次,觀眾超過18億人次,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整合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等各種數字資源,依托各級圖書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已經覆蓋了90%以上的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累計服務群眾已達11.2億人次。
農家書屋建設工程,通過在行政村建立農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閱讀場所,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難的問題,今年底,全國已建成60萬家農家書屋,基本覆蓋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提前3年完成“十二五”目標。
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也都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念的推動下,經營性的國有文化設施和轉企改制后的各地國有文藝院團,也都將公共文化服務作為重要業(yè)務內容。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大劇院自營業(yè)以來,一直開展公眾藝術普及教育,截至今年7月,共舉辦普及演出2500多場、活動2100多場,觀眾累計228.7萬人次?!爸苣┮魳窌?、“經典藝術講堂”、“青少年藝術周”、“青少年普及音樂會”等一批普及品牌深受歡迎,上百位藝術家參與其中。而聞名中外的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在經營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每年都會多次深入云南、福建等地的山區(qū),在村頭和廣場為各族觀眾免費演出,形成慣例。
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基層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已基本解決。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