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守望民間文化——記中國民協副主席喬曉光
喬曉光在田野調查現場
他20多年持續(xù)關注并考察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多民族鄉(xiāng)村社區(qū)民間文藝,積極關注“三農”問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聯性,呼吁關注村社文化傳統,呼吁對多民族農民群體的文化尊重;
他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同時承辦了中國民間剪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聯合北京相關高校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青年文化遺產日”,在中國教育領域率先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和普及工作;
他2006年榮獲中國民協與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頒發(fā)的“民間文化守望者”提名獎,2007年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稱號……
他就是躬身傳承保護民間文化,弘揚普及民間文化保護理念,知行合一的民間文化守望者——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央美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學系副主任、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
在大學的民間美術學科發(fā)展與普及傳播中,喬曉光提出了以村社文化生態(tài)整體為基礎的活態(tài)文化研究方法,倡導樹立以本土文化精神為主旨的藝術探索之路,提倡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呼吁高校知識分子及青年學子關注鄉(xiāng)村民間文化的公共空間,關注民間鄉(xiāng)村社區(qū)文化傳承現狀,呼吁繼承延安魯藝的藝術傳統,堅持倡導自延安魯藝以來對民間文化尤其是對鄉(xiāng)村農民的文化尊重。喬曉光不僅是一個思想價值觀的倡導者,也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上世紀80年代“85”美術新潮時,許多人都去學習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時候,喬曉光選擇了身邊的民間藝術。20世紀末,民間文化走向最低谷的時候,喬曉光依然在高校堅守著那塊民間美術傳播的“神圣之地”。新世紀初,喬曉光以高度的文化敏感和使命感率先在國內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隨后他帶領開展的一系列非遺相關的保護項目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中國民間剪紙六年的申遺過程中,喬曉光帶領他的學生志愿者團隊不辭勞苦深入多民族鄉(xiāng)村進行田野考察、拍攝申遺片、搶救傳承人、編輯畫冊、展覽推介等具體的申遺工作。目前,他又申報啟動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這個項目也得到了中宣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項目資助和支持,喬曉光再次帶領他的研究生們以志愿者的方式投入到多民族村寨的田野考察當中。
多年鄉(xiāng)村的田野調查生活,喬曉光被淳樸的民間藝術深深感動,他又把這些從民間生活中獲得的故事講給他的學生和在城市生活的人,感動了許多青年學子加入志愿者團隊,投身民間文化保護事業(yè)。喬曉光在教育領域持之以恒地推廣民間美術課程,他堅持并拓展延安魯藝提出的“向民間美術學習”的美術教育思想,并根據中國美術教育現狀探索實踐可行的教育模式,編纂了《中國民間美術》教材,隨后在教育部藝教委的支持下到西部地區(qū)高校推廣普及民間美術教材與課程。同時,在民間剪紙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他提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性傳承的文化教育理念和藝術創(chuàng)作觀,近十多年他和多個國家的文化機構合作,用中國的剪紙語言來表現不同國家的文化主題,把中國的剪紙推向世界舞臺,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