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对曾经的闽南人来说,意味着闪闪发光的白银,意味着惊人的财富。下南洋的人漂洋过海时往往会带着两样东西:一是棺材,二是种子。踏上异国他乡的路凶险无比,意外随时可能比明天更早到来,意味着随时准备迎接死亡,当初第一批下南洋的人是抱着赴死的决心登上船只的。种子则意味着播种,意味着希望。下南洋的番客一脚踩在生之界,一脚踩在死之界。作家廖春柳有一首描写南洋客的诗歌,道尽了南洋客的辛酸与悲欢:
何处南洋岸?乡群萧萧离。海风夹悲涩,涛浪拍船曳,孤客最先闻。无期驱驰海苍茫,独身于此望故乡。泪书尽是心头语,洒向重峰飘落叶。
幸运的是,角美镇东美村人曾振源成功了。他出生于1840年英军舰船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之际。角美地处漳州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南岸就是著名的月港。自明朝月港成为通商港口后,大批闽南人开始漂洋过海到南洋讨生活。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家贫的曾振源决心勇敢地迈出家门,走向大海。1856年,年仅16岁的他与小一岁的好朋友林和坂一起下南洋。他们一穷二白、缺少船资,年轻人血气方刚、互相打气,毫不畏惧地跳入汹涌的海浪之中,双手攀在田螺桶上,游过九龙江的北港、中港、南港到达石码,然后搭乘货船前往厦门,用向亲戚借到的4块银圆再搭大船前往南洋,开始他们的南洋打拼之路。曾振源先是在舅舅黄敏的介绍下,到印度尼西亚一家货栈当学徒,经过几年的奋斗,终于有了一些积蓄。25岁时,曾振源移居新加坡,他观察到很多南洋客来来往往,货物也急需运送,航运业一定有极丰厚的利润回报,于是果断地与舅舅黄敏一起组建了星洲海港船务局和丰源航务局,事业上开始宏图大展。随后,他又到印尼三宝垅开创实业,最终成为巨富,拥有29艘轮船,其中大船有13艘。这些曾氏船只扬着猎猎风帆在海上乘风破浪,熟悉的人对他们很信赖:“瞧,丰源航务局的船,错不了!”
曾振源成功了,此时思乡之情强烈地涌上心头。也许是在印度尼西亚的某棵槟榔树下,曾振源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顶峰;也许是在吃一碗南洋沙茶面后,曾振源格外想念家乡的老母亲。他暗下决心:要回家乡东美村盖大厝!1897年,曾振源开始着手实现衣锦还乡盖大厝的夙愿,57岁的曾振源对他的两个儿子曾福全、曾福祯说,决心在家乡再盖一座新洋楼,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为了建造这幢楼,曾家投入大量心血,不仅请了南洋的西方设计师设计图纸,重金聘请各地著名的工匠师傅前来施工,为保证建筑质量,建筑材料均采用上等货,许多洋灰、木料、瓷砖不惜千里迢迢从南洋运回。1905年,还没来得及看到建成的新洋楼,曾振源就带着遗憾病逝了。丰源航务公司专门派一艘专船,将曾振源棺椁运抵厦门港,最终得以安葬在角美,叶落归根。此后,其子曾福全继续建造洋楼,历时14年,耗资白银17万两,规模宏大、中西合璧的番仔楼终于在1911年建成了。
漫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排闽南风格的古厝,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闽南传统建筑的精髓与韵味,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古朴的年代。再往里走,中楼南洋风格的哥特式楼房惊艳登场。尖顶高耸入云,彩色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梦幻的光芒,充满了异域风情。每进大楼都有回廊和天桥相连接,下雨天时,无论走到哪一个房间,都不会淋到雨,太太们可以互相串门聊天,一边嗑着瓜子排遣闲愁。楼房外面的方形廊柱,柱与柱之间的半圆拱门,从东南亚购买运回的欧式彩色瓷砖、花瓶状的绿色瓷制栏杆,都洋溢着鲜明的南洋风格,经百年沧桑仍色彩鲜艳;楼房内部通风、采光参照中国传统做法,融入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特色,把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海外舶来的南洋风情融为一体,彰显着主人的个性:既不忘根本,又有创新的目光。各种砖雕、石雕、木雕,各种花卉图案精雕细刻美轮美奂,灰塑大气,彩画斑斓。
站在番仔楼面前,不得不感叹建筑之恢宏与个体之渺小。整座番仔楼坐南朝北,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凹”字形。全楼以曾氏家庙为中心,对称排列,有序布局,形成五列三排的建筑格局。每排之间有宽阔的石埕连接,分为前埕、中埕、后埕,孩子们赤足在青石板上追逐玩耍,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前排为闽南风格的古厝,三座二进平房,中座为曾氏家庙;中楼是南洋风格的哥特式楼房,楼二层,每层三单元,每单元四房一厅;后排为两层的红砖骑楼,每层五单元,每单元一厅二房。楼群左右侧各一座白色拱廊,上为四室一厅,下为通风洞,称东宾楼、西宾楼,主人常在此宴请宾客;东宾楼东侧附平房一厅二房;西宾楼向南延伸建一座向东白色廊柱二层洋楼,每层9间;红楼之后为花园,东有抽水机房,西有仓库。横向从北向南依次为月池、前院、平房、中院、白楼、后院、红楼、后花园;纵向,家庙左右各一条巷道,平房左右各一条大道直通红楼。内设三横三纵排水沟,周围环墙。总占地面积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计13栋建筑物、99间房间,既美观又洋气,其地盘之大房间之多足以让生客迷路,通气窗采用牢固的生铁铸造,中楼和东西宾楼主厅设有取暖壁炉,寒冷的冬天里,壁炉里火烧得正旺,整个屋子暖洋洋的,主人惬意地坐在椅子上泡茶。这是生活对他们多年打拼的回馈。多少乡亲,从番仔楼前走过,用羡慕的目光上下打量这座豪华的庄园,教育身边的孩子:“要向振源公学习,敢闯敢拼起大厝!”
时光匆匆,主人的容颜在岁月中渐行渐远。多年以后,常有游人前往番仔楼追寻多年前的南洋往事。夕阳西照,院子里一蓬野草,见证了主人从南洋带回来的荣华。
作者系福建省漳州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