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文学。2016年5月4日,我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许昌作家群”现象值得关注》一文,提出“许昌作家群”的概念,许昌市文联对此高度重视,提出将努力打造包括“许昌作家群”在内的6张许昌文艺新名片。8年多时间过去了,“许昌作家群”有何新的发展,呈现出了怎样的新气象?
8年多来,“许昌作家群”潜心耕耘,不负众望,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新答卷”。“许昌作家群”主要由两部分作家组成:一部分是曾经在许昌工作过生活过、从许昌走出去的优秀作家;另一部分是土生土长、至今仍坚守在许昌大地的作家。几年来,以李佩甫、齐飞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作家,以李清源、杜涯、计文君、张小莉、丁晨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家和以“御风楼主人”(陈广旭)、墨柳、苏辛、杜若、丁奇高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作家呈现出了更加旺盛的创作势头。他们以扎实的创作或崭露头角,或引领风尚,或享誉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李佩甫、齐飞等为领头人的老一代作家,宝刀不老,躬耕不辍。几个月前,李佩甫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创作感悟《在生活里捕捉文学语言》,文中,他再次深情地谈到中原:“平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写作领地。我用了对生活几十年的积累,才终于找到了写作方向——平原。”李佩甫有着根深蒂固的“平原情结”,多年来,他潜心创作了“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深刻地揭示了中原精神文化生态,其中《生命册》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近几年,李佩甫依然在思考和创作,长篇小说《平原客》以中原为背景,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深刻揭示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该小说荣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河洛图》关注的依然是中原,小说以河南巩义康百万家族为蓝本,展现了康家由“耕读人家”到“中原财神”的创富传奇,该小说荣获第三届南丁文学奖和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此外,李佩甫还首次结集出版了散文集《写给北中原的情书》,用质朴、亲切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丰盈而理性的精神主体世界。几年来,李佩甫虽身体欠佳,却依然坚持出席一些重要的文学活动,或应邀出席论坛开讲,或面对面与读者座谈交流,或不遗余力地扶持青年作家,体现了文坛老作家的责任担当和人格风范。
剧作家齐飞始终躬耕在许昌的文化沃土上,几年来,他勤勉不辍,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新风。如聚焦当代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创作的现代豫剧《支部书记》,荣获第十届“黄河戏剧节”最佳剧目。他以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为创作对象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杨水才》 ,生动塑造了“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共产党员杨水才人物形象。齐飞还结合许昌三国文化新编了古装戏《神医华佗》,生动地塑造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华佗形象,该剧入选河南省舞台艺术创作大型项目资助计划。齐飞的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诠释了他“作品与时代同步,艺术与人民同心”的创作理念。
以李清源、杜涯、计文君、张小莉、丁晨等为代表的中间骨干力量,创作力旺盛,蜚声文坛。李清源是“许昌作家群”的实力派代表,近年来,他出版了小说集《走失的卡诺》、长篇小说《箜篌引》、中短篇小说集《此事无关风与月》等多部作品。《走失的卡诺》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箜篌引》荣获第三届南丁文学奖提名奖。长篇小说《窑变》是李清源的扛鼎之作,小说以钧窑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家族小说的叙述模式,以钧州翟家几代人对钧窑的痴迷为主线,将日常生活叙事与传奇性相结合,生动再现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后百余年的社会变迁图景和人物复杂命运的嬗变,该小说荣获第二十五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长篇小说奖。李佩甫曾经评价李清源的小说像“裹了丝绸的刀子”,李清源才胆识力兼具,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
杜涯是一个低调且有才华的诗人,她于2018年一鸣惊人,其诗集《落日与朝霞》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颁奖词对其诗集的评价是:“探索心灵与自然、生命与万物之间微妙关联所构成的广袤的‘生活的银河系’。”文学评论家谢冕评价她的诗:“在大自然的律动中敏感到属于生命和时间的哀愁。”之后她又出版了诗集《记忆与追寻》,摘获《诗刊》2019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杜涯以自然之笔写出充满奥妙的“诗性之光”,她写的是灵魂深处的诗。她以女性纤细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思接万物,呈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和饱满的生命力。
计文君是一个具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当代女性作家,近年来,她深耕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尤其对研究《红楼梦》用力颇勤。与此同时,她对小说创作的热情不减,先后创作出了《化城》《问津变》《筑园》等多部作品,且频频获奖。中篇小说《化城》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提名奖,《筑园》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提名,《花问》荣获第二十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计文君的小说创作展现了当代女性作家对时代和人性的敏锐观察力、思考力和表现力。
张小莉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是一个多面手。她或把目光聚焦于历史深处,或关注新时代发展前沿,或创作反腐题材,几乎每年都有“大手笔”作品问世。她立足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曹操传》《轩辕黄帝》,《轩辕黄帝》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时还出版了长篇纪实小说《小车不倒只管推》,获河南省第七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并被央视《读书》栏目推荐分享。除此之外,她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九曲黄河万里沙》和长篇小说《忠诚卫士》。
丁晨多年来一直潜心耕耘,他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采风,创作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燕振昌》。作品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燕振昌这位新时期基层党支部书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的形象。他还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九霄环佩》,收录了自己近年来创作的多篇中短篇小说。丁晨的小说关注底层叙事,擅于描写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细腻描摹了市井生活的百态万象。
年轻一代作家如“御风楼主人”(陈广旭)、墨柳、苏辛、杜若、丁奇高等后起之秀,出类拔萃,创作潜力很大。“御风楼主人”(陈广旭)擅长历史、悬疑等网络题材创作,早在2013年他就凭借长篇网络小说《麻衣世家》在众多网络平台上点击量惊人。后来又推出了《十大国宝》等一系列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网络文学大奖,如今他累计创作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墨柳保持创作活力,她参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山赤子马海明》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苏辛以细腻、通透而不失温婉之笔,出版了散文集《度光阴的人》。青年作家杜若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烟生》,其作品《寻山》荣获“河南文学期刊奖”短篇小说奖。90后作家丁奇高的短篇小说集《如在水面,如在雾中》入选河南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许昌作家群”的年轻一代是许昌文坛的一股新生力量,正日益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创作势头。
正在快速崛起的“许昌作家群”已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道耀眼风景线。“许昌作家群”坚持创作与时代同步,贴近现实生活,他们善于把握时代脉动,发掘创作主题,深刻反映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如张小莉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就是一部反映时代发展、歌颂黄河精神的优秀作品;又如齐飞的《支部书记》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新面貌。齐飞、张小莉、丁晨、李俊涛等作家特别注重深入基层采风调研,对新中国成立后许昌不同时期涌现的如杨水才、燕振昌等英雄模范人物进行艺术再现,深受群众欢迎。
许昌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钧瓷文化之乡”,“许昌作家群”作为地域性创作群体,往往更关注这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民情风俗。如张小莉的《曹操传》、齐飞的《神医华佗》、李清源的《窑变》等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李清源善于从许昌钧瓷文化中挖掘创作资源和灵感,小说《窑变》刻画的“钧州市神垕镇”被誉为“中原大地上的钧瓷编年史”。
“许昌作家群”在多个创作领域开花结果,呈现出新的风貌,他们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报告文学家郑旺盛的《老君山人》《奋斗的青春如此壮丽》显示了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新成就;被誉为“新乡村歌词创作的先锋”的词作家许会锋以创作农村题材为主,其代表作《小村人的婚礼》《小村微信群》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赵文强先后出版了“链”系列长篇小说五部,荣获首届“丝路金融文学”奖和第三届、第四届“中国金融文学奖”;“御风楼主人”(陈广旭)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广播剧、网络剧,影响很大;赵献东则围绕地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等在《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上“井喷式”发表“现代古体散文”,引人瞩目。
“许昌作家群”的作家对故乡许昌普遍怀有特殊情感,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即使远离故土也依然心系故乡,许昌也成为他们创作题材、灵感的来源和精神寄托。李佩甫说:“我的作品中,许多故事的源泉在许昌,许多情节的内容在许昌,有着强烈的乡土气息。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许昌这片土壤培养出来的作家。”计文君说:“我生长在许昌,许昌是我的天然属性。”在杜涯看来,家乡的风物是她诗歌的底色:“许昌可以说是上天恩赐给我的人间福地,或者说人间天堂。”她执着于把家乡的风物表现在诗歌之中,来丰富诗歌的形象和精神内涵。
一个作家群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有没有精品,有没有代表性人物和持久的创作力和社会影响力。过去的几年是“许昌作家群”活力迸发、创作旺盛的几年。实践证明,“许昌作家群”已经在文坛风生水起,并且正蕴含着更加充足的发展后劲。我们期待着“许昌作家群”创作队伍更加壮大、群体效应更加凸显、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促进当代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许昌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