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儿童生活,彰显人文关怀
——2024年儿童电影、戏剧评述
栏目:观察
作者:王梓玥 谭旭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5年开年,中国电影界就收获一个重要惊喜。由201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班人马打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并非偶然。该片制作精良,制作周期长达5年,由近140家动画公司、4000多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同时,该片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突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哲学思考深刻地结合起来,主要人物富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哪吒是人们熟知的传统人物,但创作者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为“魔童”注入了新的社会情感价值,“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气与豪情得到了当代观众的认可。在改编方面,影片对经典神话的改编紧扣现实,同时给当下的现实生活以启发,给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带来了丰富的观影感受。

  结合《哪吒2》引起的广泛影响,回顾2024年的儿童电影和儿童戏剧,也颇有一些令人惊喜之处。

  儿童电影:引领成长,拥抱现实

  2024年的儿童电影始终从儿童立场出发,努力在现实的儿童故事中挖掘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儿童电影创作在平衡过去与未来、自我与社会中定位着自己的文化角色,为童年生命寻找情感寄托,演绎出既有现实感又有艺术创新的故事,多部儿童电影因此获得了国际国内重要奖项,也形成了两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从儿童本位出发,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与儿童文学一致,“成长”是儿童电影中永恒的主题。儿童电影关注儿童的成长经历,让儿童在观影的过程中与主人公共情,理解主人公在事件中表现出的道德感和情感态度。2024年上映的《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我,就是风》《河边有个好地方》《巧克力和酥油花》《阿莫阿依》《同学们好》《泪光中的妈妈》《苔痕》等电影就表现了这一主题。其中,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成为2024豆瓣评分最高的喜剧片之一,还在多个电影节获得奖项。这部电影讲述了小学生朱同的校园生活故事,将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与象征着天真烂漫的“超能力”结合起来,展示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导演和编剧王子川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电影没有明确的核心事件和主题,更像一个小学生一天的流水账日记,但我们不会有意识去输出某一种主题,只是尽量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审美趣味拼起来,装成一个发射器,然后把它发射出去,期待有人能接收到这些信号,产生共鸣。”从观众的认可度来看,导演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同为校园题材的儿童电影《河边有个好地方》,是导演张忠华执导的儿童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的姊妹篇。该片一改以往校园题材儿童电影聚焦校园矛盾的视角,将目光投注到儿童的心理成长中。电影中的诗牛牛和毛叶都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敏感又渴望被认可。诗牛牛反叛淘气,毛叶虽然有创作天赋,但内向胆小。两人在班里遭受到同学的排挤,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少年”。耐心细致的心理学老师的到来发现了他们的优点,让两个孩子重新融入集体,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就是风》则是一部儿童励志电影:初中一年级的篮球少年张家城在网络走红,身残志坚的顽强与追求梦想的执着感动了全社会。该电影真实地表现了张家城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细致地记录了他训练的点点滴滴。影片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导演没有回避张家城的“网红”身份,让动漫设计师雅竹提醒他,“网红”可能转瞬即逝,必须要做好梦想难以实现的思想准备。影片中运用了大量动漫打球的场景,还设计了一个能和张家城对话的动漫精灵竹风铃。这一形象的出现,让现实的故事有了童话般的幻想色彩。

  在其他几部儿童电影中,编剧和导演都关注着儿童的精神成长,在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同时,用儿童视角或是观察儿童的视角探询着儿童成长的规律。《巧克力和酥油花》讲述了两个男孩的友谊,他们相互支持着走向旅程的终点,收获了成长的力量;《阿莫阿依》讲述了一个辍学彝族女孩重返校园的故事,阿莫阿依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重新点燃了未来做一名小学老师的梦想;《同学们好》讲述了六个孩子的校园生活故事,影片不仅表现了孩子们自身的成长,也表现出了作为群体的整体意识的成长;《泪光中的妈妈》关注亲子教育,母亲和孩子在日常琐事中磕磕碰碰地完成了共同成长。

  二是依托现实生活,借助地域特色提升审美情感。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为电影制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景观。这些自然景观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影语言,提升了影片的文化品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类电影在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中展现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质。

  近些年西部儿童电影发展较快,形成了自己质朴浑厚的美学特质。在2024年的儿童电影中,《巧克力和酥油花》就是一部以藏族题材影片。电影讲述了两个12岁男孩的故事:桑丹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想去塔尔寺学做酥油花。来自城市的唐宇则为逃离父母的压力,要去寻找自由。他们在路上相遇,西部地区壮阔的高原风光成为了两个少年行走的背景,让他们的举动更具真实性与审美性。《阿莫阿依》是一部彝族叙事背景的电影。这个发生在彝族地区、辍学女孩重返校园的故事原本并没有新奇之处,但影片将彝寨风俗和地域特点当作故事的一部分进行表现,全景式展现了彝族地区的民族生活,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服饰、食物、过年习俗、山路十八弯、彝寨风光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带给儿童观众丰富的审美享受。而《达娃的童年》这部儿童电影中,导演索多用其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藏族边远地区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以近似纪录片的风格呈现了达娃和家人的真实生活,反映了儿童电影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关注和爱护。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二届世界儿童电影年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会上不但展示了近百部最新儿童影片、短视频与微短剧等,还举办了儿童电影论坛,来自高校和电影行业的专家、导演和编剧等170人与会,共谋儿童电影发展大计,探讨儿童电影艺术问题和走向。总体来看,2024年的儿童电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创作题材不够丰富、表现手法创新不足等问题依然令人感到遗憾。期待在新的一年能看到如科幻、探险等更丰富的题材出现,丰富国产儿童电影的画廊。

  儿童戏剧:在文化自觉中追求创新

  2024年的儿童戏剧与儿童电影相比,虽然戏剧演出有较大的时空限制,但却有更多的独具匠心的创新。众所周知,近年来儿童戏剧市场一直持续增温,涌现出大量优秀剧作。2024年就有《猫神在故宫》《长安在哪里》《中轴线上的小神仙》《甲骨文学校》《敦煌·九色鹿王》《少年!少年!》《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秃尾龙》《冰箱里的咕噜噜》《虫虫寻梦记》等作品既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作品中影响力较大的是《猫神在故宫》,这部作品打破了中国大型原创儿童剧的多个纪录,首轮演出就在全网引发了2.3亿的讨论量,不到8个月就完成了100场演出,剧情、音乐、妆造、表演、舞台设计、舞美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总体来看,2024年的儿童戏剧有三个特点。首先是依托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创作者的自觉。《猫神在故宫》以歌舞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为“宝贝儿”的小猫穿越数百年来到了曾经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成了一只名叫“小东西”的小猫。“小东西”在故宫博物院里寻找着曾经陪伴自己的伙伴,见证了故宫的文物南迁等事件,最终决定留在故宫博物院,永远守护这座古老的宫殿。正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谈到这部儿童剧的创作初衷时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一直是中国儿艺作为国家院团的责任和担当。”这部作品也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窗,引发了观众对故宫文化的向往。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是2024年的大事。《中轴线上的小神仙》这部儿童戏剧将中轴线的历史背景和神兽的传说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讲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更多儿童理解了中轴线所承载的文化精神。《长安在哪里》中出现了李白、杜甫等7位唐代著名诗人和他们的诗句名篇。全场对诗的互动环节中,观众和演员大声对答,让观众体验和诗人一起吟诗作对,享受诗词创作的乐趣。

  二是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儿童剧增多。儿童戏剧寓教于乐,从创设开始就用直观的方式向儿童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2024年的儿童剧作品中,《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少年!少年!》《秃尾龙》等就属于此类作品。如《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以长江保护为背景,通过白鱀豚与江豚的交流让观众对长江水生物有了了解,感受到每个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灵动的长江水生物形象的设计也让整台演出像是一次生动的科普课。《少年!少年!》是国内首部由儿童参演的关于“信仰与成长”的原创儿童戏剧。全剧由130名小演员演出,讲述了一个少年进入课本中的百年之旅,教育观众从小立志报国,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儿童戏剧《秃尾龙》的故事则通过古今对话,表现了当下的家庭关系,用戏剧培养儿童的多维视角,鼓励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态走向未来。

  三是人物形象、舞台设计和舞美设计等呈现方式现代新颖。虽然戏剧舞台对戏剧的时空转换有较大的限制,但优秀的设计者们总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猫神在故宫》这部儿童戏剧的舞台设计非常独特。舞台被设计成椭圆形,象征着“猫眼”,而不再是常规的镜框式舞台。看似简单的“猫眼”根据剧情不断变换成新的场景,让观众跟随“小东西”在故宫里游走,将梦境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的舞台设计也很有现代气息,它用三组长方形的框架结构和灯光虚实结合,形成了一个转换自然、充满立体感的空间,使舞台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大展柜,马上就把观众带进了博物馆。《敦煌·九色鹿王》是中国首部XR数字音乐儿童剧,作品将多种偶、皮影戏和特技杂艺结合在一起,融入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利用AI人工智能和XR数字技术,体现了敦煌独有的地域文化和艺术风格。《少年!少年!》同时融入歌队和舞蹈等表演形式,拉近演员和观众的距离,让儿童观众沉浸式观剧,享受更丰富的视听体验……

  从2024年儿童戏剧的表现中不难发现,现实题材的儿童剧数量少于幻想型的儿童剧,新技术和新媒介对儿童戏剧的影响也比较大。加强现实题材儿童戏剧的创作是今后儿童剧的发展结构更为均衡的一个努力方向。

  总之,回顾2024年儿童电影和儿童戏剧,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贴近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同时以美的形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吸引和引导儿童。同时,儿童电影和儿童戏剧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关注。虽然2025年开春的《哪吒2》给观众带来了“爆款”,但从总量上来看,儿童电影和儿童戏剧作品供给仍然偏少,尚不能完全满足儿童及中小学美育对优秀儿童艺术的需求。期待有更多有志者积极参与儿童电影和儿童戏剧创演,为儿童文艺贡献自己的才华与力量。

本文图片为2024年部分儿童电影及儿童戏剧作品海报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分体史研究项目团队成员